2023最新如何通过 IP 找到地址?
常用的是B和C两类。如何查匿名发帖人IP地址|怎么查论坛发贴人IP,ip地址就像是我们的家庭住址一样,如果你要写信给一个人,你就要知道他(她)的地址,这样邮递员才能把信送到,计算机发送信息是就好比是邮递员,它必须知道唯一的“家庭地址”才能不至于把信送错人家。只不过我们的地址使用文字来表示的,计算机的地址用十进制数字表示
TCP作为传输层控制协议,其保证的是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但TCP提供的仅仅是数据传输的策略,而真正负责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则传输层之下的网络层和链路层。
双方在进行网络通信时,发送的数据并不是直接从一方的传输层直接发送到了另一方的传输层,而是需要传输层将数据继续向下进行交付,在网络层和链路层经过数据封装后再通过网络发送到对方主机,对方主机收到数据后也同样需要在链路层和网络层进行数据解包,此时对方的传输层才拿到了发送过来的数据,然后再继续将该数据向上进行交付。
网络通信的过程,就像两个人在送互相送数据,这两个人分别在两栋楼的四楼,如果一个人要将数据交给对方,那么这个人就必须先从四楼走到一楼,然后再在路上经过路径选择到达对方楼下,最后再上到四楼将数据交给对方。
其中,送数据的这个人从四楼下来的过程就是数据封装的过程,这个人在路上经过路径选择到达对方楼下的过程就是数据路由的过程,而这个人再上到四楼将数据交给对方的过程就是数据解包的过程。
而网络层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将数据从一台主机送到另一台主机,也就是数据的路由。
保证数据可靠的从一台主机送到另一台主机的前提
当双方在进行基于TCP的网络通信时,要保证将数据可靠的从一台主机送到另一台主机,前提是发送方要有将数据送到对方主机的能力,要是发送方连将数据发送给对方的能力都没有,那就更不用谈可靠的将数据送给对方主机了。
需要注意的是,发送方有将数据送到对方主机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发送方每次发送的数据都能够成功的发送到对方,但如果发送方连将数据发送给对方的能力都没有,那发送方基本就不可能将数据发送给对方。
一旦发送方有了将数据发送给对方的能力,就算发送方某次发送的数据没有成功到达对方,此时上层TCP由于没有收到对应数据的应答,此时上层TCP会要求进行数据重发,直到数据成功发送到对方主机为止。
也就是说,在网络层有能力将数据送到对方主机的情况下,虽然网络层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将数据成功送到对方主机,但在TCP提供的可靠性策略的保证下,最终网络层就一定能够将数据可靠的发送到对方主机。
说明一下:
网络层解决的问题是,将数据从一台主机送到另一台主机,因此网络层解决的是主机到主机的问题。
一方传输层从上方进程拿到数据后,该数据贯穿网络协议栈进行封装和解包,最终到达对方传输层,此时对方传输层也会将数据向上交给对应的进程,因此传输层解决的是进程到进程的问题。
路径选择
数据进行的网络传输一般都是跨网络的,而路由器就是连接多个网络的硬件设备,因此数据在进行跨网络传输时一定需要经过多个路由器。
数据路由就像我们旅游一样,当确定了要到达的目标主机后,就需要寻找最短的路径到达该目的地。
目的地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目的地直接决定了数据路由时的路径选择,这也是跨网络找到目标主机的根本。
只有数据经过了较为正确的路径选择,最终才可能慢慢趋近于目标网络或目标主机。
确定数据路由的目的地后,数据就可以在网络中进行路由了,但数据在路由时无法自行进行路径选择,因为这个数据本身是“不认识路”的,因此数据在路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找路人问路”,而这里所谓的“路人”就是网络当中的一台台路由器。
网络当中的路由器是“认识路的”,它们将自己的“认路经验”都记录到路由表当中,因此路由器可以通过查路由表找到去特定点的最短路径。因此数据在路由时,会不断通过路由器来进行路径选择,以此来一步步靠近目标网络或目标主机。
主机和路由器
主机:配有IP地址,但是不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但实际现在几乎不存在不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了,就连你的笔记本也会进行路由控制。
路由器:既配有IP地址,又能进行路由控制。实际现在主流的路由器已经不仅仅具有路由的功能了,它甚至具备某些应用层的功能。
节点:主机和路由器的统称。
IP协议格式
IP协议格式如下:
4位版本号(version):指定IP协议的版本(IPv4/IPv6),对于IPv4来说,就是4。
4位首部长度(header length):表示IP报头的长度,以4字节为单位。
8位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3位优先权字段(已经弃用),4位TOS字段,和1位保留字段(必须置为0)。4位TOS分别表示:最小延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最小成本。这四者相互冲突,只能选择一个。比如对于ssh/telnet这样的应用程序,最小延时比较重要,而对于ftp这样的程序,最大吞吐量比较重要。
16位总长度(total length):IP报文(IP报头+有效载荷)的总长度,用于将各个IP报文进行分离。
16位标识(id):唯一的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如果数据在IP层进行了分片,那么每一个分片对应的id都是相同的。
3位标志字段:第一位保留,表示暂时没有规定该字段的意义。第二位表示禁止分片,表示如果报文长度超过MTU,IP模块就会丢弃该报文。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如果报文没有进行分片,则该字段设置为0,如果报文进行了分片,则除了最后一个分片报文设置为0以外,其余分片报文均设置为1。
13位片偏移(framegament
offset):分片相对于原始数据开始处的偏移,表示当前分片在原数据中的偏移位置,实际偏移的字节数是这个值× 8 \times
8×8得到的。因此除了最后一个报文之外,其他报文的长度必须是8的整数倍,否则报文就不连续了。
8位生存时间(Time To Live,TTL):数据报到达目的地的最大报文跳数,一般是64,每经过一个路由,TTL -= 1,一直减到0还没到达,那么就丢弃了,这个字段主要是用来防止出现路由循环。
8位协议:表示上层协议的类型。
16位首部检验和:使用CRC进行校验,来鉴别数据报的首部是否损坏,但不检验数据部分。
32位源IP地址和32位目的IP地址:表示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对应的IP地址。
选项字段:不定长,最多40字节。
随着公网IP地址日趋紧张,中小企业往往只能得到一个或几个真实的C类IP地址。因此,在企业内部网络中,只能使用专用(私有)IP地址段。在选择专用(私有)IP地址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为每个网段都分配一个C类IP地址段,建议使用192.168.2.0--192.168.254.0段IP地址。
由于某些网络设备(如宽带路由器或无线路由器)或应用程序(如ICS)拥有自动分配IP地址功能,而且默认的IP地址池往往位于192.168.0.0和192.168.1.0段,因此,在采用该IP地址段时,往往容易导致IP地址冲突或其他故障。所以,除非必要,应当尽量避免使用上述两个C类地址段。
2、可采用C类地址的子网掩码,如果有必要,可以采用变长子网掩码。
通常情况下,不要采用过大的子网掩码,每个网段的计算机数量都不要超过250台计算机。同一网段的计算机数量越多,广播包的数量越大,有效带宽就损失得越多,网络传输效率也越低。
3、即使选用10.0.0.1--10.255.255.254或172.16.0.1--172.32.255.254段IP地址,也建议采用255.255.255.0作为子网掩码,以获取更多的IP网段,并使每个子网中所容纳的计算机数量都较少。当然,如果必要,可以采用变长子网掩码,适当增加可容纳的计算机数量。
4、为网络设备的管理VLAN分配一个独立的IP地址段,以避免发生与网络设备管理IP的地址冲突,从而影响远程管理的实现。基于同样的原因,也要将所有的服务器划分至一个独立的网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