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了让自己更加靠近圣人之道,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便给自己订下了每日必须要完成的十二条功课: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自从开始读曾国藩,每每提及,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他的十二条日课。
曾国藩的确是平庸之人,他不聪明,甚至有些愚钝,正如他一生都在推崇的“拙诚”, 但是,却可以在他的平庸之中找到不甘于平庸的力量,或许这种力量就叫做自律。
如果说,自律是引导曾国藩靠近圣人之道的基础,那自省一定是他人生路上的指路牌。通过曾国藩的日记我们就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他是真正地践行了孔老夫子那句传诵了千年的哲理:吾日三省吾身。
也许有些理解了,为什么猫叔会如此推崇曾国藩与稻盛和夫...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聪明人,我们都是大多数的普通人,虽然我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出生,决定不了自己的许多先天特质,但有很多东西并没有等级划分、没有云泥之别,它会平等的看待每一个人,只要你想拥有它,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那它就一定愿意拥抱你。
从某些角度来看,稻盛和夫与曾国藩有许多相似的特质,比如,他们都可以将一件或者几件事情坚持许多年;比如,曾国藩的日课与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里都提到了自省,每日都要反省自己。试问,我们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
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一切事情的发生也都是必然。通过读曾国藩,也渐渐意识到,没有必要去抱怨世道的不公,没有必要去感慨自己的迷茫,与其让空想占据你生命中仅有的时间,倒不如学会好好利用这些时间。
记得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曾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当然,当下有许多人都在对这一定律提出质疑,我们不去深究它在实际应用上到底成立与否,我们要做的,只是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在我看来,一万小时定律能做的,就是想给大家一个可以预见的期许。很多人的坚持往往因为看不到终点,最后无疾而终,这不是我们所期盼的,但事实往往如此。
所以读曾国藩,更多的是读到了他的那种韧劲儿,那种对坚持的态度,他也是有目标的,他的目标就是成为圣人,可是我突然觉得,也许在他的认知里,他并不觉得自己真的能完成这样一个目标,但这也并没有阻挡什么,他把践行一生的自律自省融进了自己的血液里,以至于,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反省自己。勤能补拙,在曾国藩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该回到身处牛人进化营的自己身上了,《诗经》有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读历史,读名人传记,读修身之道,更多的,就是想在别人的人生里试着修炼自己。
进化营的进程已过大半,每每想起,发现半年的时间仅剩两月无余。不由想起了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都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十年前必然是回不去了,可惜之余,想起了时不我待,我们需要时间来回忆,需要时间来唏嘘,但更重要的是,告别沉溺于过去的挥霍中,潇洒转身,将所谓的“一万小时”寄托在当下的每分每秒。
还记得在申请运营学院实战班时回答的一个问题:一直以来,你坚持最久的一件事是什么?
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第一次经历印象深刻,于我而言,碌碌无为的原因大概也就在这里,很惭愧,我竟然都没有过自己曾主动坚持很久的一份记忆。而这一次,可以说是进化营给了我一场最久的坚持:坚持读书打卡。虽然中间也有过焦虑,有过退缩,但庆幸的是,我坚持到了现在。
朋友问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参加一个社群呢,读书自己也可以读啊?”
我说:“也许就是为了花钱买一份坚持吧…”
但我心里清楚的知道,我所得到了,不仅仅是一份单纯的坚持,还有太多太多,关于成长的故事…
最后想说,感恩遇见,感恩生命的一些安排,偶然如何,必然又如何,最终我们还是遇见了,我们遇到了彼此,然后创造了故事;我们一起走进了时间长河,共同遇见了一个与历史课本中完全不同形象的曾国藩,如此,已是足够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