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回顾自己的写作,没想到我能够坚持到现在快两个月这么久。
这一点确实我当初没想到,因为我并不是一个很有意志力的人。
我就是属于那种三分钟热度的人,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学。
但是往往这些都处于想的阶段,可能过几天就失去兴趣了。
但是唯有写作这件事,从我初中起,写作的火焰,就一直埋藏我在心里,久久不曾熄灭,至今已有十几年了。
02
我有写作想法最初的来源于上小学的时候。
那个时候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村里的人家里稍微有点钱的人都搬去城里去了。
恰逢我的好朋友也搬走了,那个时候村里已经没有与我同龄的人。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失去了唯一的玩伴。
村里的可供小孩娱乐活动非常少,但是有同龄人,倒也不会显得孤单和无聊。
朋友的离开,使得所有之前的活动索然无味。
在那之后,我获取信息的渠道变成了电视和书籍。
在小学暑假的时候,我看了大量的书籍,基本都是教科书,都是姐姐以前上学遗留下来的。
当然我看的主要是语文书,语文课后习题的阅读理解部分,地理,生物,自然科学等书籍。
书籍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世界。
那里面的人让我认识到,原来人还有这么多种生活方式,他们的世界好精彩,而我的世界太平庸。
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看书,看书中的人,书中的事,书中的情。
后来上初二,我转学到了县里的中学,新的环境,周围全都是不认识的人,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感觉自己和周围格格不入,班级里早就形成了各种小圈子,自己根本融入不进去。
只有看书才可以缓解一下我的不安。
在之后我办了一张借书卡,可以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借书看。
一周只能借一本书,完全不能满足我的读书需求,在学校的两年里我一共借了20来本书。
其他时间,我看书的来源主要是去书店看书。
当时我们,每周上五天课,周六一天周日上午用来考试,每周有半天时间放假休息。
我就利用那半天时间,走路30分钟路到县一中对面的书店里看书。
一看就是6~7个小时,从中午吃完饭过去,到天黑才回去。
每周都是如此,并乐此不疲。
我看的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外书,书店里教辅书对我来说兴趣泛泛,最多看一下《新概念作文》和《中考满分作文》。
我除了教辅书几乎其他书籍都看,什么《中国古代未解之谜》、《时间简史》、《我的大学》、《青年文摘》、《九型人格》、《上帝不会掷骰子》、《色彩心理学》。
其中《青年文摘》是我的比较喜欢一种杂志类的书籍,里面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也记得清
故事讲的是一对情侣,去西藏旅游,而西藏地处高原,紫外线反射高,得了雪盲症。
而当地人用蚊子脑袋熬成汤,汤湿毛巾后,敷在眼上,治好了雪盲症。让他感到非常惊奇。
他在文中写到:这世上的一切都有他的价值,我们要心怀对世界的敬意,就连我们平时看到就想要拍死的小妖精蚊子,谁能想到,它的脑袋熬成汤可以治疗雪盲症呢!
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很大,至今都难以遗忘。
03
在那之后,我真正产生要写作的时间是在高一。
在上高中以前思考过一个问题。
什么时候才表示你从这个世界的存在彻底消失了,
答案是:当世界上最后一个人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的时候,你就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了。
说实话,我很害怕我的存在消失。
我想为世界留下点什么。
之前看了这么多书籍让我意识到,“帝国会崩塌,建筑会腐朽,人也会老去”
那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的存在一直流传下去?
契机就在上高中学习的时候。
在上高一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政治》和《历史》上都写到了一个观点。
那就是,“教育是深远持久的,文化现象为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那个时候我意识到,帝国会崩塌,建筑会腐朽,先人也会离去,但是古代先贤的思想确一直传承了下来。
文化与教育是能够让我的存在一直保存下去的方法。
著作可以传达我对世界的看法与思考,我的意志可以在书中体现。
当有一直人看我写的书或传递里面的思考时,我就一直存在。
当我可以帮助和影响他人时,我就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永生。
04
之前因为各种原因,和自己的内耗大部分时间处于空想阶段,没有付诸行动。
现在从我提笔开始,也许写作中间会断断续续,但是,这肯定是我会坚持一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