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李笑来出了一本新书,就是这本《思考的真相》。但凡他出的书,我都会买。他出过很多书,如果要推荐其中一本,就这本吧。因为他的其他书是这本书的案例或者说是这本书的应用。这本书很短,你花两个小时就能看完,但是理解、应用里面的内容可能需要一辈子。
“什么是思考?”“如何思考?”很多名人给出过自己的答案,我认为李笑来的这个答案是非常具有操作意义的。
他认为我们的脑子里有三张表:
这三张表是我们的操作系统,无论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思考什么、做什么,都是对这三张表执行CRUD操作——新建、读取、更新和删除。概念表相当于认知,关系表对应着判断,流程表对应着行动。
思考的核心是概念,我们需要对概念的定义、分类、比较和因果思考清楚。
关于分类,书中举例“生产四要素”这个概念,它包括土地、劳动力、企业家才能和资本。李笑来认为良好分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合理2.完整。但是生产四要素中这个分类中的资本可以买到土地、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所以这个分类无指导意义,应该把这个概念从自己的概念表中删除。
关于比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在做选择,选择前提就是要比较。举个例子,一个小伙子要在三个姑娘A、B、C中挑一个交往,这个姑娘犯难了,该选哪个好呢?ABC各自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那怎么选择比较呢?他可以确定判断依据,再根据每个判断依据得出来的结论打分,逐一打分后,计算出总分,进而得出结论。
比如这个小伙子确定了四个判断依据:家境、工作、性格、外表,然后按照重要性排列,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性格为40%;工作为30%;外表为20%;家境为10%。
接下来,给根据每个判断依据得出来的结论打分。假设姑娘A性格这个小伙子喜欢,得10分;B姑娘性格,得8分;C姑娘性格,不是很好,得6分。如下表:
根据此表,小伙子实在选不出来的情况下,可以选A姑娘。
关于因果,李笑来给出了提问式模板,通过逐一自问自答来寻求答案:
A真的是B的原因吗?
如果A是B的原因,那么,A是B的唯一原因吗?
如果A不是B的唯一原因,那么还有哪些原因?
如果A不是B的最重要原因,那么最重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都是这四个要素的组合应用。我们做了决策之后,就要知道如何做,即做事的流程。李笑来认为:做事的本质,做什么都一样,无非是对流程的规划和管理;把事做好或者提高效率,无非就是对流程的优化而已,无他。
做事流程可分为三个模块:顺序——按顺序执行每个步骤;循环——重复执行一系列步骤;判断与循环——根据不同的情况执行不同的步骤。
如有多个事物,那单个事物由定义描述清楚之后,要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分类、比较和因果。
书中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算法/流程——贝叶斯定理。据说所谓高手,就是把自己活成了贝叶斯定理。
一个人不断地迭代,最终会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李笑来说:“我们一生中一切有意义的事情都是‘学’出来的。思考就是学习的工具。”
通过这本书,我概念表里也新建了书中的概念,有些删除、有些更新。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