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元夕,在唐朝是全民狂欢的节日。与平时暮鼓结束前必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不同,元宵节前后三天是不实行宵禁的,火树银花不夜天,就是元宵节最独特、最靓丽的风景。

小说《大唐明月》里有一个让我无比动容的情节,在元宵节的夜晚,素昧平生的百姓们,无论是胡是汉,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是老是少,大家手牵着手,肩抵着肩,围着篝火忘情踏歌,火光映照着他们的脸庞,空气中洋溢着欢乐。盛唐的包容开放与气象万千,深深震撼着我。

看纪录片《节庆的故事》,总是感到亲切又熟悉。小时候,每逢元宵节,瓯江边的河滩上会扎起长长的花灯。我总是来不及等到天黑,就吵闹着让爸妈带我去看灯。各式各样巧夺天工的灯笼,会唱歌的小人,会蹦跶的兔子,精巧的,新奇的,在夜空下近乎璀璨,梦幻的光芒一直绵延到远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真的好像把江水都点亮了。

记得有几年的元宵节兴起过烟火表演,是那种有造型,有图案的烟火,在当时是很稀罕的。城市上空时而五彩缤纷,时而百花齐放,是辛弃疾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景象。那时我爸爸的单位有十多层楼,是城市的制高点。站在楼顶平台,视野绝佳,一抬头,似乎伸手就能触碰到绚烂的烟花,小时候对“浪漫”的全部认知,或许来源于此。

大街上还有舞龙灯表演。我们家乡的龙灯多是板龙,用长条板凳首尾连接,人们握着凳腿,配合拗出各种夭矫的姿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队伍,敲锣打鼓,十分壮观。隔着几公里远,看到星星点点的火光,围观的人群便沸腾起来。那时候妈妈的单位临着最繁华的街道,是龙灯的必经之路。我踩着椅子,费力扒在窗台上,看着龙灯队伍从面前经过,渐行渐远。“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写的便是这种盛景。

因为爸妈单位的便利,我没有别的小伙伴要抢占有利位置的烦恼,也没有被楼房遮挡视线的忧虑。那时候我还小,还不懂事,总因为些许小小的优越感而沾沾自喜,去向小朋友们炫耀。就仿佛我看到的烟火和龙灯比她们看到的更美似的。那时候我很因爸妈而自豪。

长大了,节味越来越淡,现在的元宵节我都在干什么呢?一年又一年,好像都只是独自在家中消磨时光,与平时没有两样。

我们不会因为节日的来临而兴奋,不会对节庆活动产生期待,唯一的关心,是是否有多一天的休假。民俗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它们只保留在偏远的乡村,慢慢的,只见于电影电视,再慢慢的,封存于故纸堆里。

不知道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时代变化了,世味年来薄似纱。见得多了,阙值高了,再难有什么事能让人轻易开怀。我们永远回不去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落笔升蝶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落笔升蝶阅读 2,133评论 0 10
  •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
    MU心阅读 828评论 0 1
  • 元宵,中国元宵,中国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春节最后一个节日高潮。古人闹元宵,灯海汹涌,车水马龙,满地尽是挤掉的珠...
    e5200阅读 1,098评论 0 5
  • 正月十五夜,天气不错,和妻骑着摩托带着孩子们去街上看龙灯闹元宵。 街上人群汹涌,摩肩接踵,汽车灯光和明亮的街灯参杂...
    山腰洞人阅读 539评论 2 4
  • 谁不是一边含着泪一边咬着牙 没有一份工作是轻松就可以完成的,人人生而为人,却人人生而不同。 除了脚踏实地我们别无选...
    零檬酸阅读 40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