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真是无巧不成书。《复活》一书中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两次去他姑妈家小住后,便不知不觉的爱上了他姑妈家的侍女卡秋莎,并在第二次住的期间强迫与他发生性关系。便有了主人公前后的各种心理、思想的变化和超越,这也许就是复活的真正含义。
第一次去他姑妈家时,他还是一个正值青春的少年,是一个积极向上,活泼的大学生。那时的他与侍女卡秋莎间产生的那种爱是非常单纯的,仅仅是一种超越友情的纯真之爱,是一种对彼此的爱慕之情。不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这次在姑妈家小住后的离开,让两个人心里都久久不能平静,彼此都舍不得对方。
然而,就是有了这样一份真挚感情的存在,才有了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去姑妈家的小住。此时的聂赫留朵夫已经是一名军官了。此时的他已经被军队生活所腐化,对生活已不再积极向上,已把奢迷腐化的生活看作了正常。这次他来姑妈家,本只是执行军事公务路过,打算在姑妈家留宿一晚上。然而,当他去时发现曾经让自己爱慕的那个侍女小姑娘还在姑妈家时,他便改变了计划,把与另一个同事预定的会合地点改成了他姑妈家。正是这一改变,他在这期间与侍女卡秋莎发生了一夜情。
让聂赫留朵夫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夜的腐化生活让侍女卡秋莎怀了孕。不过,怀孕的事是他后来才知道的。当时,他只是留下一百卢布给卡秋莎就离开的。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看,这一百卢布也算是对卡秋莎一夜情的一点回报,或是小费。按照当时俄罗斯比较严重的腐化社会现象来说,聂赫留朵夫的那种一夜情行为在上层阶级的那些绅士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并且在他们看来,即使像卡秋莎那样怀了孕,也不用为之负责,更不用为之感到羞愧和难过。
然而,聂赫留朵夫却属于很少人中的另类,他虽是一名上层阶级的公爵绅士,但他与当时主流的大多数人不同。当他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他选择的是对她负责,要向她赎罪,请求她原谅,并且提出要与她结婚。
聂赫留朵夫能得以知道真相,是在一次陪审团审理现场。很巧,那次庭审刚好有一个案子就是与卡秋莎有关的。与卡秋莎有关的这个案子是在她当妓女期间与一位商人被毒死有关。在庭审现场,聂赫留朵夫认出了六七年未见的卡秋莎,而卡秋莎却没有发现陪审团成员聂赫留朵夫。
当与聂赫留朵夫那次腐化生活有关的真相一幕幕被揭开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赎罪生涯。她会宽恕他吗?
在赎罪的艰辛之路上,一开始,聂赫留朵夫是不可以随时去探望在监狱里的卡秋莎。然而,在当时那个腐化的俄罗斯社会里,金钱和地位好似成为了万能的东西,许多问题都可靠这两样东西解决。由于聂赫留朵夫出生名门,再加之他个人走入社会后的不断历练,所以也算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名门和上层政府部门的人很多都认识他,所以便找他认识的朋友疏通了关系,取得了随时探望的监狱许可证。
这样一来,他与在狱中的卡秋莎便多了很多见面和交谈的机会。起初,卡秋莎与聂赫留朵夫见面时,她是恨他的。后来,被他一次次的真诚赎罪所打动。并且,卡秋莎也知道当时社会的腐化之严重,在狱中伙伴的唆使下,便想利用聂赫留朵夫在社会的身份和地位为他们去讨公正,以便尽快出狱。所以,卡秋莎不但接受了聂赫留朵夫给她的钱,而且还为狱中的一些伙伴向他求情,请他帮忙疏通关系,希望早日被释放。
确实,由于当时社会律法的混乱和不公正性,导致误判,乱入狱的现象很突出。在聂赫留朵夫的帮助下,卡秋莎有两位狱友还真是被提早释放。因为她们是误判入狱的。其实被关在监狱的人中还有很多像这样误判的。
只是,有些不巧,聂赫留朵夫一心想要为卡秋莎办的事反倒没有办成。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团的一员,那天审过卡秋莎的那个案子后就觉得有问题,卡秋莎本是无罪的,却被判为刑事犯。后来他想为她提出上诉,想为她驳回判决结果。可是,在他出了巨额请了名律师的情况下,最后还是被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于是,卡秋莎便执行原判被发放到西伯利亚去服苦役。
这也许是聂赫留朵夫没有想到的结果。不过,他以前也是做了最坏心理准备的,既使上诉无效,执行原判到西伯利亚服苦役,他也跟随前往。就这样,聂赫留朵夫毅然跟随卡秋莎去了西伯利亚。也正是这样,他才有了更多监狱生活的目睹。
我真的不敢想象,一个曾经的上层阶级公爵绅士,去西伯利亚该如何生活下去。
这也许正是小说别有一番风味的地方。也是聂赫留朵夫与其他上层公爵的与众不同。在此期间,他的几个与众不同让我记忆深刻。
一是在去往火车站途中,他对两个犯人因中暑死亡的不同反应。其实在俄皇那个时期,监狱中发生犯人不明死亡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监狱长和监狱军审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聂赫留朵夫却不这么看问题,他认为监狱中犯人的生命也是应该敬畏的,所以他看到这一切内心非常痛苦,但又有些无能为力。
二是在火车上,聂赫留朵夫看到一些农民工找坐位时的不同心理反应。严格来说,聂赫留朵夫在去西伯利亚时是可以选择一等车厢的,但他选择的是三等车厢。一般来说,一等的车厢的乘客多是上层阶级的公爵,而三等车厢多是贫民百姓,不过也有条件稍微好的。所以便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衣杉褴褛、脏兮兮的农民工人中途上了火车找座位坐时,有一些衣着华丽的人却非常闲气他们的到位,好似火车就只是为富人而存在。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这些农民工看到自己的坐位旁有身着华丽衣服的人时,本能的会选择尽快离开。这一切被聂赫留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很巧,在他身边就坐的也有好几位农民工,聂赫留朵夫的到来,本也是成为这些农民工迅速离开的危险源。可是,聂赫留朵夫把他们留下了,之后还与他们一路攀谈,谈笑风生。
就这样,聂赫留朵夫以另一种角色也来到了西伯利亚。
在来之前,聂赫留朵夫已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本是打算陪伴卡秋莎服完苦役再回去的。可是服苦役没多久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当他再次向卡秋莎提起结婚之事时,却被她完全拒绝了。因为此时的卡秋莎经历了监狱生活后,心理已渐趋成熟。她认为,自她入狱后,聂赫留朵夫为她提供的种种帮助,对她的种种好,仅是为了赎罪,他们之间存有的这份爱不是真爱。然而,与她共同经历监狱生活而产生爱的狱友西蒙松,对她人格魅力的认可,才是对她的真爱,于是她果断的选择了西蒙松为她的结婚伴侣。
基于这一现实,聂赫留朵夫只有离开了西伯利亚,回到自己的故乡。从此,他也告别了目睹监狱生活的经历。
其实,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聂赫留朵夫既不是监狱管理人员,也不是监狱的犯人,他为什么可以亲眼目睹那么多的监狱惨状呢?他是如何做到的?我想,首先,他是上层阶级的公爵,有钱、有地位、有名,致使他在当时的社会下可以做许多事。比如,找熟人取得随时可探望许可证;在去西伯利亚途中,用小费买通了带队军官,让他有机会靠近运输犯人的车。这应该是先决条件。其次,他良心觉醒,认为应该为自己做出的事负责,所以走上了赎罪的道路。再次,在卡秋莎被关在监狱里时,他里探望和帮助卡秋莎上诉的过程中,也帮助过同被关在狱中的犯人,其中有两位已在他的帮忙下提前被释放。我想,这也是他能一路与卡秋莎交流畅通的一个主要原因。
……——……——……——……——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