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学习,带领学生学习了《短歌行》和《归园田居》两首诗歌后,尽管课堂上有老师的精彩讲解,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师生互动的环节,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缺少深度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四边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鉴于此,我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古体诗时,尝试改变教法、指导学法,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改写。一、课堂改写,积极点燃学生兴趣
在学习完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后,在第二课时的学习过程中,我就重点采用改写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一)课文第一段,写了瀛洲、五岳、赤城、天台山,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问题,共同交流,得出结论:写这些山其实是用以虚写实的方法,衬托出天姥山的神秘、高大雄伟,点明梦游天姥山的缘由。借此,我引导同学们用四字词语改写第一段内容:
出示范例:
海客常谈,烟涛微茫,瀛洲难求;越人说起,云霞明灭,天姥可睹。天姥高大,势拔五岳,遮掩赤城。天台雄伟,相对天姥,倾倒东南。
改写的过程,对第一段内容理解的更加准确,还要进行语言的组织,方可把七言变成四言,也更加清楚面对众多的山,诗人为何选择天姥山,既有像瀛洲那样的神秘,又比其他山显得高大巍峨。云霞明灭或可睹也暗示了天姥山景色的变幻无穷,相比之下,这样的天姥山令诗人更加向往,也符合李白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没有押韵、平仄的要求,只需要改写出来就行。
(二)课文中写从梦境到现实、从现实到梦境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学生朗读课文,基找出来这两个句子,即“我欲因之梦吴越,……”“忽魂悸以魄动,……”。
(三)梦醒之后,诗人直抒胸臆的内容是哪一部分?能用四字词语改写一下吗?同学们找出是第三段内容后,我就让他们改写:世间万事,犹如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家?且放白鹿,青山崖间,须行即骑,访问名山。摧眉折腰,侍奉权贵,违背心意,岂能开颜?在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下,终于将第三段改写完成。这中间发生了一个插曲:不得开颜和岂能开颜,出现了这两种改法,经过研讨,最终一致同意用反问的改法更好。改写的过程中,同学们自然地找到本文的“诗眼”,即主旨句,加深了主题的理解。借此,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可以按照前面的方法改写课文第二自然段,当然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改写本篇文章,利用周末时间完成。
二、课后改写,不断激发思维活力
周六,陆续收到同学们改写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好多同学搜集天姥山风景图片插入),可谓是百花齐放。有的改写成散文,有的改写成导游词,有的改写成整齐的五言诗,有的改写成现代诗,阅读着同学们改写的文章,似乎眼前出现了同学端坐桌前,冥思苦想的样子,出现了同学充分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情景。一石激起千层浪,看着这一篇篇改写的文章,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可能有借鉴,但更多的是同学们思维的开放,改写的过程让他们深入理解了文章,更有了成功的体验。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些类似的设计,多一些自主的探索,多一些成功的体验,何愁语文学不好,何愁核心素养难提高。
三、改写展示,积极享受学习成果
如何利用已有的收获激发同学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扩大战果,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把同学们改写的文章打印出来,让他们继续修改,并确定一节课时间分组进行展示。根据文章内容,分了导游组、诗人组、散文组三个大组,分好人选后要求他们再修改润色,成为一篇语言符合文体要求、内容忠实原文意思、情感表达符合人物心理、角色符合改写特点的有特色的文章,进行展示。修改完成后,利用信息技术把文章图片制作成课件,并配以音乐,进行展示。导游组的解说抓住特点,富有感染力;诗人组的朗诵声情并茂,令人感叹;散文组的优美语言,令人佩服。一节课的展示活动,同学们用不同的角色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台下的同学们兴趣盎然,一个个蠢蠢欲动,积极地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堂课,从老师改写抛砖引玉,到学生自己改写成功尝试,最后到集体展示,享受成果,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探索,更是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是对学生语言文字、思维能力、情感表达、审美能力的有益尝试。“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要我们不断地更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抱定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决心,敢于在课堂上创新,一定会取得教学质量的提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