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思维》号称是非专业经济学普通读物,需要极强的数学逻辑思维,不能快速阅读的一本书,前后假设逻辑整体强。
本书中名词“优势策略”翻译和平常“占优策略”略有出入,如有大神求解释?
均衡概念误解问题:当我们说博弈的结果是均衡,并不意味着这就达到都博弈参与者最有利的结果,更不意味着是对整个参与者作为整体而言最有利的结果。有可能参与一方赢了整场战役却输掉整个战争。
策略行动包含两个要素:1.计划好的行动路线;
2.使这一路线可信的承诺。
书中应用了大量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实际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每次博弈的结果,每个结果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风险背后潜藏的因素。这些案例结果最好的,很多都采用边缘策略带来的结果可能会更好。
大量的案例表明,针锋相对的策略,往往会激起竞争对手更强烈的斗争,导致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重要法则: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强调的是一种因果关系推测,强调策划过程中的一种结构性思维,预测结果,结果”树状法”倒推,即为选择与结果的衡量) 展望你的最初决策,最后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利用这个信息确定自己的最佳选择;(工具:决策树&博弈树,博弈树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用他们的思维做出决策,画出决策树。)
第一法则:向前展望,向后推理。
第二法则: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发挥这一优势到极致。
第三法则:剔除所有劣势策略,不予考虑,如此一步步做下去。
第四法则:走完寻找优势策略和剔除劣势策略的捷径后,下一步就寻找这个博弈的均衡。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面对急遽变幻,风险也在不断的加大,在采用策略的可执行方面会更加的谨慎。我们本身在面对未知的未来不确定性就是在不断的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应对未知的风险。
总结:此书虽然是通过讲故事的叙事,每个都是独立案例。对于其他专业或者没有具备基础性的知识,阅读起来会比较困难。有基础性知识会更明白书中案例,这些案例决策过程中所做策略背后的逻辑关系。
尽可能的利用手中的资源,在面对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的信息,在竞争对手利用策略之前,使自己更可能的占据有利优势。每一个法则后面的逻辑推理理解之后,才更清楚这里面的相关关系。
在不具备占优策略的情况下,我们就剔除哪些不利因素。剔除完不利因素后进行倒推,如此进行。在找到占优策略和剔除不利因素后,接下来就是在这两个策略中,寻找事件中的均衡。
站在竞争对手的角度思考问题,“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小小的吐槽一下:书中应用的案例,基本上都是以美国文化为基础的说明。西方文化的思维数据化,代表西方文化的视角。里面的大量案例经过时代的洗礼需要重新修订下比较好,还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吧!
由于本书涉及案例大多不熟悉,国内相关书籍已有不少,可以参阅;附:潘天群《博弈生存》,董志强教授的《身边的博弈》,王则柯《博弈论平话》,孙恩棣《生活中的博弈论》,余治国和江雨燕的《生活中的博弈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