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政成立七十五周年的辉煌岁月里,承建过无数设计精妙、巧夺天工的大桥,有当时国内最大的城市立交桥——三元桥;有“国门第一桥”——四元桥;有北京市首座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北京复兴门桥;还有跨越山川、通达四方,贵州最复杂的城市立交——黔春立交桥。它们的建成不仅展现了市政集团一公司的发展历程,更是篆刻了无数市政先锋拼搏奉献、艰苦卓绝的青春岁月。
宏大之中展豪情,细微之处见匠心,这些桥梁犹如璀璨的珍珠一般串联起了祖国的奋斗史,公司的发展史,市政人的成长史。不过,你要问我对哪一座桥梁感情更深,我脱口而出的却不是那些人尽皆知的雄伟大桥,而是那座饱经沧桑、历史悠久的密云大关桥,这个在公司成立之初建成的大桥,不仅见证了家乡以及我家三代人的成长历程,更承载了我数不清的记忆和根脉乡愁。
最近一次返乡,我驱车从密云城区“穿越”家乡的秀丽山水,又一次路过了密云大关桥,远远地眺望着它,它依然静静矗立在碧波荡漾的白河中央,与周围的青山翠柏融为一体,释放着属于它的活力。说起来,这已经不知是我多少次路过,但每次经过还是忍不住望向它,仿佛是要从它的身上寻找我成长的点点滴滴。
记忆中,离家不过5公里的大关桥是联通密云区黑龙潭、京都第一瀑景区以及周边无数村庄的交通要道,也是我最早走过和见过的大桥。听村里年长的老人提起,当初还没修建大关桥的时候想要去黑龙潭对面的村子就要跨越茫茫白河和峡谷,河对岸的村民想要前往密云县城就要避开密云水库,绕道一百五十多里以外的地方,这不仅增加了出行的时间和成本,还让两地村民的交流变的十分困难。
天道酬勤,家乡的先辈们不甘于被天堑阻挡,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始用最为传统的方式搭建木桥——搬石头,运木料,铲土,抬筐,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一座横跨在白河上的简易木桥便拔地而起,木桥虽小却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成为了村民们秋后收获的保障。然而,木桥的生命终是短暂的,每当赶上汛期,桥梁一次又一次被汹涌的河水冲毁,何时能够建起一座经得起风吹雨打、洪涝险情的大桥,成为了村民们翘首以盼的梦想。
回忆就像一扇窗,一旦打开,便会涌入无尽思绪。回到家乡,翻开家中的老相册,寻找着大关桥的记忆,猛然间,我翻到了一张母亲90年代的照片。照片中,年轻而又不施粉黛的她倚靠在大关桥边,温婉的笑容犹如和熙春风,不经意间撬开了我儿时的记忆……那一年,母亲还在黑龙潭景区工作,还是孩童的我被她带在身边,每当我好奇的跑到桥边,她便会急匆匆的追上我、抱起我,先是一顿埋怨,等我被惊哭之后她便会从口袋里拿出棒棒糖塞给我,带我游览大桥和桥下水天一色的美景。
那时的河水流域还不像如今这么广,等到父亲接管我的时候,经常会带我去桥下挖蛤蜊。桥下的淤泥很深,踩一脚就能陷进去,但每当大大的蛤蜊被挖出来的时候总能让我兴奋的手舞足蹈,只是当我望向高耸的大桥时却是心生疑惑,淤泥这么深,河水这么急,峡谷这么险,这座桥究竟是怎么建成的呢?
60年代末,万众期盼的密云大关桥工程正式启动,而公司的前身北京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正是该工程的施工单位。无数市政先辈们克服凶险的峡谷天堑以及当时并不先进的施工条件,在白河大峡谷中建成了当时北京市首座3孔72米跨径双曲拱桥,其中两孔采用无支架悬索吊装新工艺,该工艺不仅彰显了市政工人的工匠精神,同时也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在我翻看照片入神的时候,86岁高龄的爷爷坐在我身边嘘寒问暖,他关切的问到了我的近况,问我是不是还在干苦力,实际上我早就三令五申的告诉过他我的工作是什么,只是由于他年事已高,患上了许多老年病症,已经记不住我说过的话,这一次只是碎碎念着,说起他年轻时的经历。
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是干苦力干过来的,那时候哪有什么机械设备,大家都是撸起袖子,用铁锹、镐头一点点刨,一点点挖,架桥铺路几乎全靠的人工,哪会儿就这样才建起了大桥……
“爷爷,你年轻时建的是什么大桥?是大关桥吗?”我不禁好奇的问。
“那时候我们干苦力都不求工钱,在水库上干完一天,能在工地上吃上一口肉,喝口肉汤就知足喽。”
听着爷爷答非所问的话语,我陷入沉思,我清楚的知道密云水库在那个年代哪有什么大桥,离家最近的也只可能是密云大关桥。那时候,我听说为了建这座大桥,周围村庄的男女老少齐齐出动,他们作为农民工不仅参与建设过大关桥,还为修建密云水库作出过贡献。
回忆着、拼凑着密云大关桥的点点滴滴,我骤然发现家中三代人都与大关桥有着不解之缘,不仅父亲后来曾在公司工作过,而我也已经成为了公司的一名在职员工。想起在多年前刚刚得知大关桥是公司所建时的诧异,以及当下爷爷和我讲述的往事,惊喜和意外又再度占据了我的内心,原来我我们和大桥的情感,已经传承了三代人。
白河、大桥、峡谷、长城,这座因雄踞在鹿皮关长城一侧而得名的大桥历经55载依然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用它独有的方式记录着故乡的发展和繁荣,即便如今道路几度扩建,不远处又建起了新桥,也磨灭不了它对家乡的巨大贡献。
密云大关桥,是爷爷的青春,是父亲的事业,也是我的梦想,这座桥,见证了我们三代人的成长,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它是我们家乡的骄傲,也是我们心中的丰碑,我将继承爷爷和父亲的意志,不负青春,立足岗位,为首都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