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研究商业的第三个原则,不要执着于概念。
在本周的第一篇内容中,我们讲了不要把商业当成物理学来研究,也就是不要认为有什么恒定不变、百试百灵的商业规律;第二篇,我们讲了在研究商业时最重要的就是归因能力,一定不要陷入典型的几个归因误区。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在研究商业的时候,要敢于跳出概念。
什么是跳出概念?我先来举个例子。在讲迪士尼的时候,我提到迪士尼和苹果共有的一个产品哲学,叫“高度控制” 。这两家公司在各自产品上都有一种理念,就是由它来掌控每一个产品的细节,并且营造一个封闭的环境。就像迪士尼乐园的园区和iPhone的系统,消费者和开发者是不能参与的,为的就是保持整套系统体验的完整性。
有位用户留言说,“高度控制”的产品哲学,也就是“只有我来高度控制一切,人们才能享受最佳的体验”,使我想到了MUJI(无印良品)公司的管理。号称一款新品研发成功后,不出一周就能投放全世界各地的专卖店。他们还有一本内部“大典”,对服务人员从客户跨入店门第一步开始,如何说话,如何推荐,甚至手势动作都做了详细规定。“大典”内容月月更新,更新来源于各专卖店的一线员工。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高度控制”呢?
我看完这个留言的第一反应是,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方式是特别好的。从迪士尼和苹果的产品哲学出发,这位用户延伸到了无印良品公司的店面管理风格。和我们的一贯认知相符的是,日本很多零售企业,如无印良品、优衣库等的店铺管理是非常优秀的,尤其是对细节的把握特别到位,给用户创造了良好的购物体验。
不过,我当时并没有马上回复这条留言。不是我没看到,实际上我每天都能在大家的评论里学到很多东西,这个专栏很大的特点之一是评论也很好看。我没有立即回复的原因是:
首先,一开始我对“高度控制”的理解,更多的是想强调“系统的封闭性”。 无论是迪士尼乐园、苹果系统,还是当时延伸到的VR环境,都是进去之后就“与世隔绝”了。我说的这种“高度控制”,有一种把你与外界隔离开来的感觉。当然,隔离的目的不是囚禁你,而是给你更好的产品体验,也就是苹果和迪士尼的产品哲学和信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无印良品的店铺管理哲学并不是我说的“高度控制”。
其次, 我没有立刻否定这个读者的想法,因为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商业里的概念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物理学定义,这些概念的定义可以是流动的。 之前的周末互动中,我们也说过这个道理,当时我举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例子。一百多年来,随着各种大师的不同类型的作品被诺贝尔文学奖认可,文学这个词的含义本身也在被扩充和变革。
那么放到这里也是一样,这位用户好像给“高度控制”这个词注入了一些新的含义,从我说的“系统的封闭性”,来到了“通过无限拆分服务的环节,把控整个服务和用户对接的界面”,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
所以,本质上看,在这里,“高度控制”这个概念具体是什么定义已经不重要了,而能够回到对这几家公司本身的观察才特别重要。至于怎么去归纳、用什么词来归纳,其实只是方便我们来记忆和理解,并不影响事实本身的样子。
我们在研究商业的时候,要敢于跳出概念,回归到事情的本质中去,这就是我在这期专栏里特别想说的。
接下来,我再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们太执着概念本身会出现的一些问题。相信听完之后,你会更加理解我们要说的内容。
你应该记得,小米公司在前几年非常火的时候,提出过一个口号,“专注、极致、口碑、快”。我非常喜欢这个口号,当时也有很多分析师拿这七个字做了很多文章。但你可能也发现了,这两年小米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整个企业速度也慢了下来,再也没什么人提这七字口号了。但是,难道因为小米发展慢了,我们做事就应该“不专注、不极致、不要口碑、不快”了么?显然也是不对的。
小米这件事本身给我们三个很重要的启发:
一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概念都是高度抽象和模糊的。 就像我说的“高度控制”,或者雷军说的“专注”和“极致”,其实都是对复杂现实状况的一种高度概括。而一旦我们对客观世界做出了这种概括,就会损失很多信息。
比如,做企业“专注”很重要,但是什么时候该专注,多专注叫专注,专注多久合适呢?譬如,小米还做很多投资,打造小米生态链企业,这种行为是否不专注呢?同样,“极致”也有这个问题。多极致叫极致,在什么方面极致,为了极致不计成本是否可行呢?在一句口号,或者一组概念里,为了表达简练,这些问题都不得不被忽略了。
当然这种概念和口号也有它的作用,比如能让我们快速理解和记住一个东西,人与人之间交流也非常方便,但概念本身是必然有它局限性所在的。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方面。
二是,由于概念往往是高度抽象的,在理解概念的时候,我们容易进入 一个经典的思维误区,也是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经常说的一个概念, “证实性偏见” (confirmation bias)。
说的是,当我们脑中有了一个概念之后,会不自觉地寻找支持这个概念的证据。比如当你知道了“专注、极致、口碑、快”之后,可能看很多公司时就都想套入这些概念。看到老干妈,就想,老干妈非常专注,这么多年只做辣酱,而且做到极致;看到顺丰,就想,它口碑很好、服务非常快速,所以能够火。
这些说法虽然没错,但是它把一个公司的成功大大简化了。因为没有公司是因为口碑差成功的,也没有因为产品特别难用,服务不到位而成功的。所以如果我说顺丰因为口碑好和服务快速而成功,等于什么都没说。而当我们脑子里有了不完整的概念,又找一些事实来反复印证这个概念时,最后就会陷入对真正深入思考的停滞了。
我要说的第三点是,一旦陷入对概念的执着中,往往会有一种掌握了武功秘籍的错觉。 好像能做到某些口号和概念,就一定能达到某种成功了。但其实,现实总是更加复杂。正如我们之前说的,商业没有必胜的法则,有时候赢家自己给自己的归因都不一定准确。
这也是商业的魅力所在,因为它不是恒久不变,而一直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或者至少通过观察和研究获得很多新的知识。
今日小结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整体总结一下:
由于商业概念是高度抽象的,所以在抽象中,我们会损失很多信息;而如果我们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不断希望能寻找证据来支持这些概念,就容易陷入“证实性偏见”;而一旦陷入“证实性偏见”,其实我们离深入思考,以及真正的成功就越来越远了。
这也是我这篇专栏最想传达的一点,就是要敢于破除概念,回到事情的本质。今天我们讲了研究商业的第三个原则:不要执着于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