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心中的女神交流了半个小时,更加觉得自己的渺小与无知,觉得自己从事远方文学的教育已经三年,理解的已经挺透彻的了,却不料,原来自己真的什么都还是懵懵懂懂,难怪和她的差距是天壤之别。
经常遇到家长这样问,孩子在学校也在接触古诗词,接触一些文章,虽然不像远方文学这么成体系,但是差不多可能大概是足够了吧?
你看家长用的也是疑问句,“差不多”,“可能”,“大概是”……其实家长的心中也是茫然的,哪怕这些家长之中就有教语文的语文老师,他们有的也在随波逐流,奢望着孩子大一点,或者上的年级高一点,孩子可能自然就清楚一些了。
今天我突然豁然开朗了,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从文学的角度去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以至于对别的科目,对日后的工作与生活都有所帮助……
就像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小孩子什么都看不懂,为什么还要背古诗?甚至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在跟别的家长交流的时候,要说自己家的孩子背过了多少首唐诗,那种喜悦的表情溢于言表……
然后,有人回答说:
为了在他长大后,有一天看到黄昏美景时,脱口而出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只是“我X,好牛X”;
看到明月当空时,脱口而出的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不只是“哇,这月亮好美”;
遇到烟雨蒙蒙时,脱口而出的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而不只是“我去,下雨了”;
当与朋友喝酒碰杯时,脱口而出的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而不只是“满上满上”“干”“别养鱼”“老子喝死你”;
当看到美女时,自然浮想出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而不只是满脑子的“小姐姐,颜值舔屏呀”。
这,还只是远方文学一级所涉及到的极少一部分内容。
远方文学始终倡导文史结合,这从19年来的漫长实践已经充分地体现出创始人寇宝辉先生的远见与绝佳的课程设计,文史不分家呀,何以见得?
举例说明,孩子从很小很小学会说话,还没有上学的时候,肯定就会背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等到孩子上了小学,又会背诵李白的多首诗,比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上了中学,还会学到“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但是,通过学校的课程,孩子是背过了这些诗,但是他真正的了解李白当时这些诗词背后的的历史背景吗?他真正懂得李白写这些诗背后的隐情吗?
这个真的就是见仁见智了,孩子们只知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描述当时李白非常高兴的心情的诗,那么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呢?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唐朝的什么时期呢?
猿声,大家都知道的,猿猴的叫声是相当凄历的,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描写悲伤悲愤的事情,才用这个猿声,可为什么到了李白这里,就变成了描写李白喜悦高兴的心情呢?
现在,你清楚了吧?碎片化零零散散地学了很多的知识,却难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那么这种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却难以进行长久,考试结束,孩子心中并没有留下多少难以忘怀的东西,这也正是咱们大人常说的,考试完了,知识又都还给老师了。
除非这个孩子的家长,本身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或者这个孩子本身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强,但是和一个进行了19年实践的,有着一个庞大的教研教学团队的课程来比,也很是捉襟见肘。
那么,远方文学仅仅包含这么一点点吗?当然不是,语文的学习本来就是日积月累,本身就需要涉猎极广,那么,从趣味历史地理入手,从古代文学知识入手,及至,深入到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规范、系统地学习了语法修辞,有了这么庞大的积累,形成了渊博的知识,那么写作还是问题吗?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还是问题吗?
不言而喻,远方文学,全面学语文,让孩子在4至8年级的这个阶段,从另一种角度去感受语文的美好,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也是生活》
︎我是日记星球的356号刘雪伊,这是我的第175篇原创日记。
我的目标是:在未来的十年,去影响一万名孩子,通过远方文学认识更加浩瀚而神秘的世界,从文学真正走向远方!
莫说天无涯,海无岸,纵然归程需万载。
今日归来不晚,与故人重来,天真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