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的是时间,留下的是岁月印刻在心里的痕迹。
一. 木偶式教育
自我记事起,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就是听话、懂事。
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外要听长辈的话……
“听话哲学”层出不穷。
在学校里,听话的孩子受到表扬、夸赞,调皮捣蛋的孩子则受到批评、指责。
渐渐地,是否听话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
然而,现代社会听话懂事已不再是褒义词。
传统的固有教育理念急需被打破,传统固化思想害人不浅。
小英毕业后想创业,她的父母却让她找一份稳定安逸的办公室工作,他们坚决反对:“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听话懂事呢?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还没有懂事呢”“乖,听话”…… 诸如此类的话语是否充斥着你的生活。
傻孩子,听话懂事不是你的全部。
给孩子生命谁都会,赋予孩子灵魂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有人说要听话,却没人告诉你更要有主见,学会独立思考。
于是,你在父母的期望下努力考上了大学。在选择专业学校时,你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选择。面对五花八门的专业,你不知所措(与家庭经济水平、教育模式单一有关,信息量匮乏),最后只得顺从父母的选择。
从择校,选专业,找工作到结婚生子,一切都按部就班地在他人的安排下进行。
一切都是那么地顺理成章,你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你没有勇气也无力去改变现状,因为你也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你早已习惯了别人来替你做选择。
人生大抵是在无数个选择中度过的,别人替你做的选择成就不了你要走的路。即使路的尽头是一堵墙,那也是你该面临的问题。
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墙不仅要撞,还要撞得头破血流。
可你的世界究竟有没有这样一堵墙?
又或许那只是对方设立在你通往另一个世界必经之路上的假想障碍物。
不同角度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可人们往往误以为站在原地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
墙后的世界只有你自己能体会。
大多数学校以提高学生成绩为首任,只重教书,不育人。
有人说要懂事,却没有人告诉你更要尊重自己,照顾自己的感受。
幼儿园老师就教导孩子们要孝顺父母,尊重老师……
偏偏却没有教你如何尊重自己。
于是你总想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在别人面前,把别人的不完美留给自己,习惯性地为别人考虑,往往忽略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可那又如何?
受病痛折磨时,别人只会质问:“你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
“懂事的孩子没人疼”,既然你那么懂事,为什么不再懂事一点呢?
你在别人心中留下的是懂事,也就只剩下懂事了吧!
一头驴为了赶路双腿瘫软在地,赶路人还一个劲地用鞭子抽她,嘲笑她懒。
很久以前父亲就教导我:“就算一个人再有钱有名有权力,没有命活在这世上,死后带不走一分一毫,要那些又有什么用呢?”(尊重生命)
一个人如果连尊重自己都无法做到,那又拿什么要求他去尊重别人呢?又凭什么得到别人的尊重?
所有人都教导你要怎样,却从没有人让你“闹”。
你偶尔也会羡慕那些“肆意妄为”的人,他们敢于发泄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欲望。
他们有些孩子气,但至少他们不虚伪。
懂事也要有原则、有底线。
孩子,你不是圣母,也不是傻白甜,别人打你的脸,你还笑眯眯地凑过去。
这不是懂事,这是傻。
难道真当别人以此作为武器践踏你,你才能设身处地地懂你自己吗?
懂事也需要对等!
二. 定义式教育
“你做事这么拖拉,能干成什么大事?”
“你的性格不适合出去闯。”
“如果你们连本专业都学不好,其他的就能干好吗?那你们还能干什么?”
富含深意的话从一个初中文凭的人口中道来,别人会觉得他是故弄玄虚、装模作样可从专家、成功人士、名利双收者口中听到,就富有哲理。
这是一种定义,是偏见,更是否定。
很多时候我们怎样去想别人就体现出我们是怎样的人。
我不敢评判给别人下定义的人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但至少他们一直处在某种固定思维中跳脱不开。
我永远相信所有的定义之后都有一句“人都是会变的,谁又能未卜先知未来的事呢。”
不管会不会变,你都会相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足够了。
不要轻易给别人定性,更不要活在别人的定义中。
我们常常认为凡事讲究一个合适,试穿衣服究竟是你觉得它不适合,还是你担心别人说它不适合你。
你在意的究竟是自己的眼光还是他人的评价?关键不在“适合”二字,而在于你自己。
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合不合适别人说了不算,变不变是你的人生态度。
学一门专业,重不在专业而在学,学什么不一定一定干什么,要相信未来的你有无限的可能性。
与其活在别人口中,不如埋头做一个创造者。
三. 反思式教育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乐于助人、与人为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自己给自己贴上“老好人”的标签。
一旦进入某种固定思维模式,你对这个世界就产生认知偏差,世界在你眼中就是扭曲的。
之前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拯救身边鹿道森#
下面有很多讨论:原生家庭问题、校园霸凌、不好的经历……
有人说“压垮他的不是一粒沙子,而是整个沙漠”。
别人的伤痛不应该成为大家的谈资,但这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一起社会现象值得人们对一系列连锁效应进行深究。
每个家庭总体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认知问题能力大相径庭。
一个人接受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教育,学历文凭再高,如果连最基本的珍惜生命都无法做到真正领悟。
那么可以说这几十年接受的教育都是徒劳,教育工作结果以失败告终。
回到教育的共同传播方式:学校教育。
一开始上学是因为到年龄该上学了,接着因为大家都上学,然后因为中考、高考,再后来为了找工作,养家糊口,获取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出去赚钱呢?学习的意义难道就在学历二字吗?
在此我想提出几点疑问:
你为谁而学习?
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学的知识现实生活又用不上”,诸如此类的认知偏差或许是多数人误入教育歧途的共同点。
显然,当代社会学习不再是一个接收性指令,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说过“落后就要挨打”,不前进就会遭到世界的毒打。
如果现代人对于学习二字没有清醒的认知,那么教育的意义何在?教育难道真的就只是教人读书吗?
教育者和受教育群体本质上都是接受教育者,一旦领航人进入了认知误区,那么如何为他人指明道路?是否又将他人带入认知误区?
无论你身处何种地位,代表什么样的身份,只要你的言行能给他人带了一定影响,都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是精神文明传承的缔造者,不是你借助用来耍牛逼的噱头。
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是有代沟的”,“代沟”并非年龄上的差距,而是思想之间的差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正崛起,思想澎湃,无论哪一辈人都当紧跟步伐。
有一种观点叫做我过去的观点,我过去的观点取代不了我现在的观点以及我将来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