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事情太多,总是做不完”,这恐怕是很多人的问题。但是很多人总说是自己的效率不高,总是想着提高自己的效率,其实,一个人的效率是很难提高的,提高的幅度也是比较难控制的。自己能控制的就是尽量少做一点事情,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能完成的很好很完美,有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先不要做了,而不是挤压时间去把所以的事情凑合做完。
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完成的怎么样。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它们都是伪工作。有时候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我们所做的事情,你就会发现,舍弃一些事情也未尝不可。再宽泛地讲,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常常把时间浪费再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所以,想提高效率需要从拒绝伪工作 开始。
当你因为总也干不完的工作而焦虑时,不妨试试先停下来,重新梳理一遍手头的工作,主动地站在全局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把那些重要的工作找出来并先完成它们。试试看,你的工作状态会不会发生改变。
加拿大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要把什么东西做好需要10000小时的时间去练习。这个观点现在很多人都很认同,也成为很多人努力进阶的理论依据,很多人在为10000小时的训练而努力。即使一些人自己没有毅力坚持10000小时,也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我之所以不能成为一流的人,是因为没有完成这10000小时的努力”。然而我觉得努力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除了家庭和生活的环境因素影响不谈,就单说说这10000小时的努力,你只是时间的堆积吗?这10000小时不仅要花,更要看你是怎么花的,这10000小时里你又做了多少的伪工作呢?比如,只是简单的重复,如果你在学习数学中,只是不断的重复做容易的题,那么你的数学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考试成绩当然也不可能有很大提高。再想想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总犯这样的错误,只想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只想待在舒适区里,不想去接受或者挑战有难度,自己不太擅长的事。所以自己的个人能力总是原地踏步,却还在抱怨自己没有机会。好高骛远,又不注重学习,又懒得总结教训,并且同时脸皮还很薄,也不好意思去请教。还总拿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话来麻痹自己,其实,简单的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呀。所以,常常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不止10000小时,但是不见效果。
不思考、不反思、不总结的努力都是在伪工作。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重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从头开始。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很多人读书也是这样的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题,相互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又不会做了,因此花的时间很多,成绩却上不去。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条件就能保证谁一定成功,但是,总有相对好的做法和更有效的途径吧,凡事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但是总有好与坏之分,要有效的通过10000小时来尽可能的提高自己,而不是仅仅时间无意义的机械的累加。
教师的工作同样也纯在很多的伪工作者。他们总是抱怨学校工作太多,课太多,学生不好教。我想说的是,一个有经验或者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找到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并且优先的完成它。反思一下那些工作是处于伪工作的状态?(观点可能并不正确,如有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教)
a. 不主动学习新技能的人。自己明明可以通过学习一种新技能更有效地工作,却偏偏要守着过去的旧工具工作,甚至宁可手工操作。
b. 不主动创新工作方式。有些老师认为自己已经教书好多年,认为经验丰富就不肯做出改变和创新,抱着自己原有的思想和方法一路走到黑。还总找借口我自己学不会。
c. 在做事前不认真思考,事后通过简单的试错方法盲目的寻找答案。比如很多老师备课时不认真专研和思考,讲课后,看到学生出现的问题后,才又重新来打补丁,甚至重新来讲授知识点,殊不知,有些知识一旦先入为主,再来纠正就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效果还不一定理想。
d. 不注重用有限的时间解决95%的问题,而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纠结不重要的5%的问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老师就只看到了班上的那几个后进生,而忽略了其他那些孩子。忙着去除草而不是去种庄稼。
e. 每次开会找来大量不必要的人员旁听,或者总去参加那些不必要参加的会议。
反思自己才能更好的出发!最后与大家共勉:当我们处于工作永远做不完的状态时,依然需要有时间欣赏身边的风景。你的面前没有海,潮起潮落因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