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你如何花钱?你如何挣钱?你如何看待钱?
首先每个人花钱的方式就千差万别。记得多年前第一次出国是跟团,经过法国老佛爷,发觉同行的伙伴们每个人掏出了小本子,上面记录着想要购买的名牌,表、化妆品和衣服,我问领队停车多久?得知三个小时后,拖着先生去了一路逛到巴黎歌剧院,细细品赏了一番,喝了一杯咖啡,还喂了广场上的鸽子。
从那个时候我发觉,自己更愿意为很好的体验,而非实物买单,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每年花钱最多的地方就是各种课程,或者出去旅行,工作十多年,除了亲朋好友送的两三个名牌包,我几乎从未自己买过,衣服鞋子也不讲究牌子,只看款式质地。
金钱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在你的思维中,究竟怎样才算是财富?在我看来,生命就是一次单向度的旅行,过程中的精彩,是最想要撷取的浪花。
方式没有好坏,有人喜欢实物,有人偏好体验,尊重自己的内心就好。
其次,你愿意怎样挣钱?
我对挣钱的一个衡量标准是,能否有创造性的挣钱?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看重的不只是薪酬本身,还有过程中我是否有创造性的参与?与核心目标是否吻合?
这里我计算的不只是钱,还有精力成本。笔者认识一个英语专业的朋友,已经达到专业口译笔译的水平,通常接一个活动,就能挣到好几千。但后来她发觉,自己更喜欢咨询类的工作,从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后来她调整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策略,以咨询为主,但当急需用钱的时候,她也会接一些翻译的工作。
当你确定自己的天赋和志趣所在时,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在这个领域实现单点突破。
笔者最近接触到一款产品,因为销售体系做得非常完善,又踩准了用户的心理需求,可以说是爆款,按他们的说法,听话照做就能够挣钱。
但在试用后我发现,这款产品并不能如同它宣传的一般,能够给人带来实际好处,相反还有些隐形的损耗。代理它固然能够让我挣到一部分钱,但是需要个人信誉作为背书,后者对我来说更加重要。
想清楚这点后,我果断放弃了。也发觉很多挣快钱的人,不会考虑这么多,对他们而言,成交就是王道。但价值观的冲突本身会带来消耗,当我做着自己不认同的事情时,内在会有分裂,会需要更多的能量填补这个黑洞,这是看不见的代价。
第三,你如何看待钱?
这里涉及你和钱的关系,其实很大程度上受到过去生活经验的影响。
笔者认识两个富二代朋友,同样家境优越,其中一个大手大脚,日常开销毫无计算,用他的话说,从小到大,从来没缺过钱,也没有挣钱的动力。这也养成了他随心所欲,只做喜欢事情的习惯,因为有退路,他做事也不够用力,通常是三分钟热度,带着玩票的心态。因为哪怕一分钱不挣,生活质量也不会降低。
另一个虽然家庭也很不错,但是为人非常节俭,几乎可以用苛刻来形容,这位朋友有个穷苦出身的父亲,家里有七八个孩子,父亲又是老大,虽然后来凭借个人努力,跃升了阶层,但长年焦虑,从来不敢真正去享受金钱。
这种金钱观也传给了孩子,作为一个漂亮姑娘,她几乎常年都不买新衣服,用最便宜的护肤品,出门宁愿挤2个小时的公交车,也不愿意打车。尽管家境和收入都相当不错,但本质上,她仍觉得自己是个穷人。
这两类人,可以说都没有跟金钱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第一个是不在意,既没有花功夫去积累挣钱的本事,也不愿意吃这份苦。第二个是觉得自己不配得,总有一种危机感,觉得好的东西随时会离开自己。
而我们和金钱最好的关系是,大方共处,相敬如宾。我爱钱,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你连面包都没有的时候,梦想难以为继;钱也爱我,相信自己值得过上更好地生活,也会为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