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提供了澎湃动力。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中国式现代化也赋予中华民族以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创造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奇迹,靠的就是亿万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心心相印、凝心聚力,开辟了人民当家做主新天地。当前,纷呈繁复的国际形势与国内复杂的经济结构,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出了新要求。总的来看,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挑战,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着重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将人民团结一至的精神牵针引线,将各民族各领域紧密相连,编织出改革发展的“中国结”。
赓续“中华文脉”,绘就凝心共聚同心圆
过去的2024年,在文化的广袤舞台上,人民群众正以团结一心的姿态书写着新的传奇。从城市到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繁花绽放。民间的手工艺人、历史学家、普通民众组成了文化保护的大军。他们心心相印,深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保护的重要性。从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现场。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人民群众的手腕相连之中,在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之中,传统非遗的活态与新意更显相得益彰。
同时,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各类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出圈,让中国故事走出了一条新的文化出海之路。“中国旅行”的全球圈粉,让游览中国名胜古迹成为世界潮流。无数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创意和热情,在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等领域开拓创新。他们凝聚中华传统文化力量,相互交流合作,从中汲取灵感,巧妙地融入现代文化产品之中。这种人民群众内部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如此精致的“中国结”,每一个环节都闪耀着文化自信的光辉。
讲好“民生福祉”,铸就美好幸福新画卷
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中国在民生领域的的卓越成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团结努力。“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群众的急难盼愁大事,牵动千万家庭。各地区各部门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推出一系列暖民心的措施,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社区也成为了人民团结改善民生的重要阵地。居民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志愿者们组织各种关爱活动,照顾孤寡老人、辅导留守儿童。社区居民们共同集资改善社区环境,打造美丽家园。他们心与心的交融,让社区充满了温暖和活力。这种全社会在民生领域的共同努力,就像“中国结”的编织过程,每一个交叉、每一个缠绕都精心细致,最终呈现出一幅幸福和谐的民生画卷。
把握“和合共生”,打造合作共赢新格局
从70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到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从和平共处到和合共生,“和”的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实现历史跨越。在2024年,中国人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各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外交领域,民间外交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的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使者们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世界各个角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国家科研人员也与国际同行合作开展全球性的科研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攻克疑难病症等合作上取得积极进展。
在国际事务中,我们倡导平等、互利、共赢,以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这种国际合作中的人民团结,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中国人民深知,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心心相印,如同“中国结”中的丝线相互交织。
当前,我们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与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站在统一战线。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派、实干家,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让祖国大地处处编织出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团结一心的华彩“中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