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哈洛恒河猴实验: 生存,需要关系的存在
“抚养者既不能离开孩子,也不能机械化地抚养孩子,还是要用爱跟孩子互动,去看见孩子,去倾听孩子,让孩子活在充满爱的关系中。”
在孩子的身边陪伴她,用爱和孩子交流互动,倾听孩子、看见孩子,让孩子或在充满爱的关系里,之后她就会自然而健康的生长。
02 陌生人情景实验:情感,需要找到爱的依恋
“足够好的妈妈”会给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时刻关注着他的需求,根据他的需求的变化而调整给与孩子帮助……让孩子孩子的生命力会得以伸展,他不仅会有足够的信心去勇敢地探索未知世界,还会拥有爱别人的力量。”
如何能使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还要拥有爱别人的力量呢?
让孩子对未知充满好奇,乐于去探索,在过程中逐步逐步的建立信心,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去爱别人。
03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成长,需要成熟的时机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育”。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曾说过:“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教育要在合适的时机,提前教育,过度教育都只是焦虑的父母,为了内心更加平衡而采取的举措。父母们做好自己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
04 波波玩偶实验:发展,需要寻找学习的榜样
这就充分说明,孩子不仅能够通过模仿“榜样”习得有攻击性的暴力行为,也能够通过模仿“榜样”改变不良习惯,甚至战胜自己的恐惧。这就是“榜样”的惊人力量。
再次证明了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
另外就是梳理榜样人物的作用,向榜样人物学习,在榜样的带领下,成长和前进。
05 车祸目击者实验:谣言,可怕的记忆篡改与植入
这充分说明人类的记忆很容易受到语言暗示的影响而被篡改,虚假记忆同样可以通过语言暗示植入。广告和各种互联网宣传都可以影响记忆和判断。
在各种信息冲击的时代,自己要对信息有正确的判断,并有自己的主见,不受网络信息的左右,坚持的的主见。
06 电击实验:服从,乖孩子的罪名
在权威者的命令下,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好人也可能会对跟他毫无关系的人作恶。
精神分析学认为,攻击性是根本人性之一,是我们与他人形成联结的根本动力之一。
但当我们不被“看见”时,攻击性就会转化为破坏性,向外释放就会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与杀戮,向内释放则会导致对自己的攻击,直到把自己逼上绝路。
被“看见”是被了解,被关注,被理解,被接纳等一系列。自己最近有个神奇的发现,很多欲望、困惑等一旦被“看见”,也就时候被觉知,他们很快就会消失,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时候就悄悄的消失了,如同海浪来了又退去,再来再退去。
07 霍桑实验:效率来自尊重和认可
原来影响工人的生产效率的并不是工作环境、工资报酬、休息时间这些外在因素,而是心理状态这一内在因素。那些被挑选出来接受实验的工人都觉得自己受到了管理层的重视,而且他们还得到了工厂里其他工人的关注,他们因此觉得自己与其他工人不同,产生了自豪感,在实验中就有了更高的工作积极性,生产效率也就提高了。
被领导“重视”,被他人“关注”,就可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那么,作为HR的自己,如果能更多的去关注和关心员工的话,也是能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的,想到这些还是很让人鼓舞的,HR在工作中可以从员工关系和员工关怀的角度去做很多工作。
08 认知失调实验:你认为你能掌握命运吗?
所谓命运,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决定,二是行为的结果,三是对行为的结果的解释。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能是个伪命题。首先,我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其次,行为的结果是概率事件,我们的行为最终导致什么结果,有时候是环境决定的;最后,对结果的解释才是我们人类最擅长的,也是我们最能掌握的。
在这三要素中,行为的结果我们掌控不了,但其他两个要素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的。
如果能掌控另外的两个要素,也能一定程度上掌握命运:一方面,对自己下意识做出的决定,我们需要觉知,需要看见,需要在深度的自我分析和细致的觉知中逐渐领悟;另一方面,解释行为的结果时,我们首先要有勇气直面结果,并做出详细的复盘,尽量排除信念系统对我们的影响,通过行为的结果学习、成长和进步。
09 罗森塔尔实验:标签,影响命运走向的力量
罗森塔尔效应:权威所给予的心理暗示对当事人造成了影响,引导了当事人的行为表现,从而逐渐改变了当事人的人生走向。
这也是标签的作用,使命运局限在标签划定的边界里。一旦划定了边界,我们的命运就停滞了,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停滞就意味着倒退,也就意味着被淘汰,这是很可怕的
要想揭掉标签,就要改变自己的认知,而要想改变自己的认知,新体验的产生是必要的。你需要先迈出行动的第一步,在行动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后,你会产生新的情绪体验,进而改变认知,揭掉标签。
10斯坦福监狱实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
斯坦福监狱实验和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都清楚地展示了:人的行为并非全由理性、性格、经历所支配,决定人行善或作恶的,是社会环境,以及塑造环境的系统性力量。
人要满足自身需求,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向前的路,去发展人所特有的爱和创造的能力,这是向善的路;另一条是退行的路,试图回归母体,回归死亡,这是向恶的路。
向恶的人,他们缺乏生机和创造力,缺乏爱的能力,有深深的无能感,正是这种无能感让他们不顾一切地试图控制别人,凌驾于他人之上,由此获得自己无所不能的幻觉。正因为自己缺乏创造力,无法热爱生命,所以他们就要去毁灭,并且迷恋死亡。
唯一能够对抗平凡之恶的力量,就是对自身的思考与反省,我们以此对抗愚昧与无知。
11习得性无助实验:失控,为什么我们会悲观和失去信心
如果所处的环境让他们感到不管怎么做都没用,他们的行为不能带来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这种经验就会让他们觉得,在未来,他们的行为依然会是无效的。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的经验造就了悲观的思维方式,悲观的思维方式来源于习得性无助的经验。
要想改变现在的自己,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具体做法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向大脑植入一个成长型概念;第二步,在这个概念的引导下,一步步营造成功的体验,哪怕是小小的成功也可以。
刚开始,你可以先做一件肯定能成功的简单的事情,体验成功后的感觉。但这只是起步,有了一次成功体验,就会有下一次的成功体验,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的浸润下,你之前植入大脑的概念就生根发芽了,并会逐步替代原有的概念。
12 小艾伯特实验:恐惧,你需要大胆地表达出来
恐惧情绪既模糊又粗糙,不像理性分析那样精准。但正是这种模糊和粗糙让人类能够在充满危险的原始社会环境中时刻保持警觉,这对生物的生存非常重要。但恐惧情绪不能在大脑里长时间存在,否则会导致十分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对婴幼儿来说。
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把语言比作人类心理的工具,认为孩子只有学会使用这个工具,其心智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把恐惧说出来他就不那么恐惧了,这和之前的“看见”“觉察”和“关注”有相似之处。说出恐惧是在看见恐惧之后,将他表达出来,在表达完以后,她也会逐渐消失,如潮水一般,潮来潮退。
13 棉花糖实验:家庭,是我们最大的压力缓冲器
新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并不取决于他自己,而是取决于他的家庭背景。家庭能否为孩子提供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稳定感,才是孩子能否在长大后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这里所说的“避风港”指的是家庭系统,它对应对和化解外在压力至关重要。家庭系统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既保护着孩子,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孩子。
我曾经给女儿写过一封信,告诉她家庭可以提供给她最基础的物质供应,让她不要为了生存而发愁,而更多的去思考自己的兴趣和价值。另外,就是给孩子提供稳定的家庭关系,让她在和谐幸福的家庭中,在爱的滋养中成长。也许这是我的家庭能给与她的。
14 旁观者效应实验:善与恶,你的选择就在一瞬间
从达利与拉丹的实验结果来看:旁观者的人数过多往往会阻碍助人行为的出现。此外,时间会影响人们做出助人行为的可能性。3分钟是助人行为决策的分水岭,如果超出了这个时间,人们可能就不会采取行动了。
当你遇到突发危机状况时,你需要这样做:首先,大声呼救,能喊多大声喊多大声,必须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其次,明确地告诉周围人发生了什么情况;然后,从人群中指定一个人来帮助你,并且明确地告诉他应该做什么;最后,告诉他帮助你没有任何成本和风险,消除他的顾虑。这样你才能得到旁观者的帮助,让自己脱离危险。
15 吊桥实验:爱情,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可能你要面对一个很残酷的现实:爱情本来就不是为了两个人长相厮守、幸福美满而存在的,爱情最重要的功能是让异性双方彼此吸引,并在吸引的基础上产生性行为,把彼此的基因传递下去。而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只是为了共同照顾后代而存在的。
戈特曼还发现,离婚最大的诱因看起来是一方的外遇行为,或者性生活不和谐,抑或家庭暴力,然而这些只是结果,而非原因。比如,外遇大多是婚姻关系出现问题导致的,其根本原因是夫妻双方无法彼此寻求理解、尊重和关心了。一个人在配偶这里得不到理解、尊重和关心时,就有可能去别人那里寻找。
爱情的本质是彼此的情感联结。所谓情感联结,就是两个人的情绪、情感的互动过程,是两个人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情感联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如果这种情感联结中充满爱、包容尊重和理解,那么它就会转化为向上发展的正能量,通过婚姻关系持续滋养夫妻双方,同时也滋养整个家庭,特别是孩子;而如果这种情感联结中充满敌意、怨恨、强迫,那么它就会转化为向下的负能量,这种负能量会不断消磨夫妻双方的意志,损耗彼此的精神,不仅会给夫妻双方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摧残,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有害。
16 感觉剥夺实验:身体,是我们丈量世界的尺度
人类的心理过程既有头脑层面的认知过程,也有情绪情感过程和身体感受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最好在情绪情感的层面去表达,这个过程在情绪情感层面的表达受阻时,就可能转而通过身体来表达。
在豆瓣中看到“我的情绪解药”这个话题,就是让他加看见自己的情绪,并在情绪层将他表达出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调节,这样就在情绪层将情绪消除了,否则他就有可能转移到身体的层面,对身体造成伤害。
17 拖延实验:拖延,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机制
拖延的心理机制——这是一场理性与情感之间的较量。
现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其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中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位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看起来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骑象人和大象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的话,骑象人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在改变拖延这件事上,理智只提供了目标和解决方案,而要具体落实解决方案,则需要情感来提供动力。如果理智上想要做出改变,那就需要了解情感大象的脾气和秉性,与大象达成一致。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
改变拖延症的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学会共存。实际上,拖延症本身并没有什么,只是在拖延之后,对自己的怪罪和内疚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以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甚至影响对自己的评价,这是最致命的。拖延这种心理机制本身并无所谓道德上的好坏,它是我们在应对环境、处理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演化而来的产物,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我而存在的。既然它属于我们,是我们心理的一部分,那就不要强行去掉它,它的存在一定有其合理性。因此,不要急着去改变,一切要慢慢来。
第二,觉知关系。真正的觉知会立即带来一些改变。觉知必然意味着对自身的了解,还伴随着深刻的体验,会给我们带来改变,治愈我们的心灵。我们必须觉知与他人的关系,特别是与原生家庭和家族之间的关系,并且要弄清楚这种关系运作的内在逻辑。当你开始觉知,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时,改变其实就已经发生了。如果你自己无法觉知,或者能力有限,那么你可以寻找一名正规且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你。
第三,建立新体验。我们常常会觉得某个说法或者某件事有道理,但很真正被触动。被触动,意味着理性的知识和自身的经验结合在了一起,成为自己的东西,即所谓知行合一。改变拖延并不是将拖延消除,而是要建立新体验来替代原有的体验,而要建立新体验,就意味着要重新建立关系。
18 罗森汉实验:到底谁是精神病?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认为:“体验是认识一个人的根本。”当一个人的体验被另一个人体验到时,两个人之间就建立了关系的通道。
而如果想体验到别人的体验,前提条件是能够真诚地接纳对方,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对方,以达到两个人共情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19 电车难题实验:良知,人性夜空中最亮的星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宝贵的东西——良知。一方面,良知是一种爱的能力,每个正常人都天生拥有对陌生人的博爱,表现为善意和共情;另一方面,良知也是一种义务感,这种义务感会让人感到自己对其他人负有无法推脱的义务,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义务,孩子对父母的赡养义务,甚至人对宠物的关爱义务。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难以抉择,是因为我们对陌生人有共情心理,在这种情感基础上,我们认为自己有不伤害他人的义务。这种义务感就是良知,也是人类心灵中最闪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