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已逾十载,孩子的抚养权归其父亲。在我心底,“生而不养”是不可饶恕的失责之举,恰似一根尖刺,深深扎进我对亲情圆满的期许之中。
孩子年幼时体质羸弱,频繁感冒。为了给予他更周全的照料,我安排他在本地读幼儿园。自那以后,每周六便成了我满心期待的日子,总是早早启程,乘车回去陪伴他。每当夜幕如墨缓缓垂下,华灯初上,我们母子俩便窝在温馨的床上。我时而绘声绘色地为他讲述绘本故事,时而声情并茂地诵读其他书籍。那些静谧的时光,宛如被时光老人按下了慢放键,每一刻都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犹记那一次,我正为他诵读金波的一首诗歌。优美的诗句恰似潺潺溪流,悄然淌入孩子的心田。儿子听得入了神,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彩,突然急切地让我拿笔给他记录下来,还奶声奶气地宣称自己也要创作一首诗歌。望着眼前自信满满的小家伙,我不禁莞尔,那笑容里满溢着欣慰与期许。
事后,我精心整理孩子仿写的诗歌,没想到竟在校刊上发表了。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时,兴奋得欢呼雀跃。那一刻,阅读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我们母子间情感升华的大门。
时光匆匆,孩子步入小学,我放心不下,便将他接到身边,一边为努力工作,一边悉心照料他。或许是因为此前未能长时间陪伴在侧,这小子早早便有了叛逆的苗头。当与他讲道理时,他总有自己的主见,恰似一位小小的“叛逆勇士”,倔强地坚守着自己的“思想阵地”。在这期间,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无形的较量,各不相让。
有一回,我辅导他做作业,那场景至今仍清晰如昨。我见他写作业时态度极不端正,一会儿抠弄橡皮,一会儿摆弄铅笔,无名怒火瞬间“噌”地燃起。我怒气冲冲地在房间里搜寻,终于找到一根棍子,打算好好“教训”他一番。他见我怒发冲冠,像只受惊的小鹿般,一下子窜出了房间。我在屋里气得直跺脚。
一直等到很晚,他才磨磨蹭蹭地回来。当看到眼圈泛红、满脸委屈的儿子,我的心猛地一紧,所有的怒气瞬间烟消云散。我立刻走上前去,紧紧抱住他,轻声道歉,还半开玩笑地说:“下次妈妈再生气,你可得跑远点儿。”儿子先是一愣,随即破涕为笑,那笑容恰似春日暖阳,驱散了先前的阴霾。
经过这次冲突,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沟通与理解远比严厉的管教更为重要。陪伴孩子,不仅是照顾他的生活,更是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与儿子相处,有不愉快的“小插曲”,更有诸多令人动容的瞬间。
记得那个母亲节的夜晚,我忙完家务,瞧见儿子正埋头折纸,而一旁的作业安静地“躺”在那里,仿佛被遗忘了。我心里一急,忍不住数落了他一番,语气里满是责备。儿子默默听着,一声不吭。
等我洗漱完毕回来,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怔住。桌上赫然绽放着一朵黄色的康乃馨,在灯光的映照下明艳夺目,旁边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妈妈,祝您母亲节快乐。”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感动得眼眶都湿润了。我轻轻拿起康乃馨,仿佛闻到淡淡的花香,似乎看到了儿子一颗纯真而又孝顺的心。
如今,儿子已经读初中了。每天他都沉浸在题海之中,为了梦想奋力拼搏。而我,也在这陪伴的旅程中不断成长。有时我会静下心来练练字,在那一笔一划中感受宁静与专注;有时我会跟他一起背诵必背古诗文,在朗朗书声中重温经典的魅力;有时我还会帮他批改英语单词,一起学习语法和发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母子,更像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要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付出。此生,我只希望尽自己所能,当好陪伴者的角色,与孩子一起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见证他的成长与蜕变,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