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听熊逸老师的《苏轼三十讲》,竟涌上一种深沉的压抑。苏轼的一生,跌宕如潮,坎坷如织。我本是为欣赏诗文之美而来,却意外看见文字背后那沉重的风雨人生。曾经觉得他与我相隔遥远,如今却生出一种强烈的好奇与连接感,想走近这位伟人的灵魂。
在儿子满月宴上,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读来唏嘘。多少少年得志者,终究没能安然走完一生。心智尚未成熟时,过早降临的功名与财富,若无足够的格局与定力承载,反可能成为生命的重负。正如他在《贾谊论》中所言:“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志向越宏远,耐力与积淀就必须越深厚。想一骑绝尘,必先沉心铺路。年岁渐长,才愈懂得这寥寥数语的分量。
“一朝天子一朝臣”,宦海沉浮,世事无常。面对王安石这样强劲的政敌,置身“既生瑜,何生亮”的困局,又该如何自处?若不能与变动共舞,一生都将是漫长的煎熬。
带着这些叩问,我重读《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那些熟悉的词句,此刻仿佛有了更深的回响——在字里行间,我看见他在风雨中的豁达与深情,也看见那份穿越起伏的从容与坚韧。
而我这个“历史小白”,也终于对苏轼所处的时代,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