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点对提高时间利用率真的很有用——《把时间当作朋友》Get 点(二)

第二天读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对觉得可以直接拿来用到自己生活中去的做了记录和感悟,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01  估算时间

做事情前对时间有个估算。

而这之前可能要对将要做的事进行分类——

可将要做的事情分“陌生”的和“熟悉”的。

熟悉的事情容易判断需要多久,大家也喜欢做熟悉的事情。

而对待“陌生”的事情,往往出现“畏难”情绪。

很典型的,比如学生做试题,最喜欢做选择和默写,而直接跳过阅读理解,尤其怕作文。

这种时候需要提醒自己不要惧怕出现“问题”,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意味着另外一个问题的出现,在做陌生事情的时候,尤其如此。这是常态。

问题出现到解决的过程意味着自我的进步,正确的陌生事件可以提供这种可能。

02  及时行动

做好了时间的预算和规划之后需要及时行动。

最好是“现在就开始”以应对有可能的“拖延”。

之所以会拖延有两个原因:

恐惧做陌生事情时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过分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应对的措施是:

首先,认清现实——“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需要转换思维观念——“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转换成“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其次,评价方式有奖励和惩罚。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无非是怕恶意的评价。

真正做好一件事情是需要付出足够的恒心与抗压的心力的,别人对你的嘲弄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做成此事。而“建设性的负面评价”要虚心接受,因为他真正做成了此事。

马上去做,先开始了再说其他的。对于应该做的事情,我一直坚信“做就是比不做强”。

03  直面行动中的困境

行动中应直面困难。

困境产生挫折教育,它的价值是让人“吃一堑,长一智”——“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

决定行动了,就要直接跟时间打交道了,这时候要注重单位时间内的“效用”关注做事的步骤

先领悟任务的内容,然后进行拆分,拆分依据是“一个人可以完成”。

任务多时可以用“并行串行”的方法提高“效用”。

“并行”就是两个任务同时进行,前提是执行者足够了解这两个任务,且对自己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化被动为主动。

这个其实不陌生,很多人会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听音乐就是典型的“并行”。我自己会在做家务的时候选择听读,根据这件事可能需要的时间来设定要听多久。

“得到”App就有这种根据时间段选择所听资讯的功能,我也提到过很多次了。

“串行”就是注重做事的顺序,这样便于进一步把有些可以并行的同时去做。
另外一个可以“让自己拥有多操作系统”的方法就是切分自己的时间。

个人觉得“番茄时间”是一个比较好理解和操作的切分方式。

我觉得切分时间最大好处是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专注力,最终是提高了做事的效率。

因为潜意识里就想抓紧时间在切分的时间段里赶快做完这件事,否则就有“欠债”的感觉。

04  感知时间

与时间成为朋友,可以先学着感知时间。

方法是对每天做过的事情做记录——“基于过程的记录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详尽”。具体做法可参考柳比歇夫“事件➕时间”记录法。可用mr time 辅助记录。

这样做的好处是,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知道“时间去哪儿了”,是去真正做正确的事了,还是去刷手机了,一目了然,如此坚持下去可以调整自己对时间的感觉。

我有个习惯,记录每天要做的事件,做了的打钩,每天一个日期,而没有在每件事情后面标记始末时间,纯粹是“事件”记录。只是对时间的感觉培养不出来。

我习惯用app,mr time 没找到手机安装,但找到类似款“Utime”,打算试试。

05   跟着时间做真的重要有用有趣的事

知道时间去哪儿了,也就清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依据“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打成目标有益”,可以把事情划分成“重要的与不重要的”,“真的重要与显得重要”,“有用与无用”,“有趣与无趣”。

由此可以知道真的重要并且有用有趣的事情才是值得花费你宝贵时间的事情。

我几个月前卸载了手机上的“腾讯新闻”和一些购物app;前几天屏蔽了微信朋友圈里只发广告和卖跟我无关的东西的“好友”,只是觉得不想在浪费时间在无用不重要或者有趣却无用也不重要的事情上面。

关于时间的“效用”这件事情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不断学习,并马上实践是接下来继续做的真的重要有用且有趣的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