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回避者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之后,很明显的感觉就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隔膜,即便是进入到深层的亲密关系之中,仍然感觉自己和对方难以有深层次的交流。当自己热情希望对方和自己一起开心的时候,对方只是冷冷地说知道了;当自己悲伤地希望对方安慰的时候,对方只想远远地躲开……时间久了,每个人难免会感觉自己深深爱上对方,可是对方只是假装和你在恋爱,而已。
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反应就好像大家一起玩,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游戏,这种有话我不说,我希望你猜得到的模式,很容易吸引人,这种欲罢不能的沉浸情绪,让人不知不觉地期待和对方进入到更深层的关系中,原因很简单:之所以一直猜不到对方的内心,肯定是由于我和对方的关系只是普通的朋友关系,并不是深层的亲密关系。之所以一直猜不到,对方也不说,就是关系是浅层关系;那么,我只要想办法升级关系,对方肯定就可以揭示我内心中追而不得的答案了。于是,吸引的最关键的因素,感觉对方很神秘,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形成了。
可能很多的恋爱技巧中,都过分强调,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刚开始相处阶段,一定要吊着对方,给对方以期待感和饥饿感,只有这样才能将最初的光环效应发挥到最大,这样对方就会主动贴过来。不过,这种经过后天培养的方式和回避者那种难以打开自我的方式,就像买家秀和卖家秀一样,差异太大了。
一旦从吸引转向长期相处阶段,回避者的最初神秘感的外衣剥去之后,我们更容易感受得到的是回避者的纠结状态。这种纠结的状态有点类似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回避特质的个体,男性偏多一点。东方文化系统中,对于男性的要求,永远是隐忍克制的,隐忍克制的主要内容,就是自我情绪体验,如此看来,男性除了先天的回避,后天塑造的效果也不同忽视。如果是神经大条的男生也好,本身没有什么敏感细腻的情感体验,这种隐忍克制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轻松自在,反而随心所欲,少了很多顾忌身边人的感受。比较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本身就是敏感细腻的男生,由于自己的男生社会属性,他们也要承担起隐忍克制的特质,可是内心的情感真的就像是洪水猛兽,自己难以克制,比如喜欢,再比如排斥。
从小我们被培养一个本领,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核心就是,勇于战胜自己,自己以为不好的情绪和冲动,比如上课走神,比如完成作业拖沓……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好的往往是回避者居多。在这种情况下,回避者会以这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强而沾沾自喜。其实,并不是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有多么优秀,只是回避的特质,本身就是在自己回避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从小到大就自己刻意或者不刻意的回避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等到有一天,要做自我管理约束的时候,对于回避者来说,就像教鸟儿练习飞翔,教鱼儿游泳一样,毫无压力。
之前我说过,回避者在工作学习中,效率是高于一般人的。可是,工作学习中的优势,一旦进入情感中,就变成劣势。劣势的原因也很简单,回避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从来没能分辨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因为已有想法之后,就被回避掉了。所以说,我们感觉自己和回避者之间隔着看不见的隔膜,就是回避者内心深处这种不知不觉的自我真实意识的蒙蔽。
我想,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形容?有点类似于在跳蚤上隔着一个玻璃,它怎么跳都挑不出来,时间长了,它自己也放弃了,放弃的方式就是自己否定了自己。
讲到这里,如果各位足够聪明的话,关于回避者难以自我打开的原因,相信各位都意识到是什么了。没错,核心就是难以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难以面对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得不到/不配/代价太大……,可以粗略地理解为不自信,或者是自卑。
自卑的表现有两种,第一种是认可一切人,避免冲突;第二种是否定一切人,刻意阻断一切。很有意思的是,这两种人往往会彼此相爱,相爱后往往变成了回避和焦虑的典型模式。
找到了问题的本质,那么,应对的方法也随之而来了。解决回避者难以自我打开的思路就是:正视自己内心的想法,建立合理的自信。
首先,正视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个看起来好像很简单,每个难道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吗?其实,未必真的见得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生活的状态,恰好是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状态,那么,这个人应该是开心宁静的,有几个人可以说,自己生活是开心宁静的?反推以下,就可以看到大部分人都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以为自己要的,其实未必不是父母期待/身份角色/被舆论的影响/被人鼓励的人设……太多隐蔽的方式,改变每个人真实的体验,很容易失去认识自我内心的机会。
其次,建立合理的自信。问大家一个好玩的东西,初识两个人,一个人呈现出坚强自信的状态,只说自己优秀的经历;另一个人呈现出平凡普通的状态,说出自己擅长,也坦然说出自己不足。那么,这种情况下,到底哪个更像合理的自信?没错,敢于承认自己不足和缺点,这个行为本身代表了两个动作:信任对方、信任自己。
希望每个回避的伴侣,能够在亲密关系中真正打开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