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根据课程知识,做一份计划,写出自己对写作的期待,对自己未来的写作方向进行定位,并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不要假大空,必需详细而具体。
标题:2019年写作计划
一、写作期望
通过定位,我把写作列为我的发展方向,期待通过训练写作,2019年拿到1000元稿费,签约一个平台。
二、写作方向定位
2019年读完24本励志类图书,输出12篇讲书稿,36篇拆书稿。
三、具体的行动计划
1、2周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并完成一篇讲书稿,四篇拆书稿。
2、每天花30分钟听有书共读平台上的讲书稿和拆书稿。
3、每天在一直特立独行的猫公众号上看一篇励志文章。
4、每天有目的性的收集一些励志故事。
5、2周完成一篇励志文章,投稿于雪梅老师的青云计划。
6、每周在简书上发布一篇文章。
第二题:阅读一本书,根据课程知识,写一篇讲书稿或者拆书稿,讲书稿字数为7000–8000字,拆书稿一本书写五篇,每篇字数为1500–2000字。
标题:《深度工作》讲书稿
你好,欢迎大家来到简书读书,我是本期的分享者无语是我,今天要为大家解读的是《深度工作》这本书,接下来我要用25分钟为大家解读本书。
《深度工作》这本书约16万字,中文版于2017年7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纽约日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畅销书。
《深度工作》这本书共有13个章节,告诉读者如何在网络时代善用脑力,创造真实价值,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然后从神经学、心理学、哲学不同的角度,对深度工作的意义进行了不同的论证。
表明深度工作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技能,同时也教会我们,怎样通过训练,来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内心的欲望。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关于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他总是有很多的兴趣,看见别的同学溜冰很好玩,就要求妈妈给他报溜冰课。过段时间看见别的同学弹琴很好听。就央求妈妈给他报钢琴课。妈妈开始觉得儿子求知欲很强,非常高兴。可没过多长时间,他看到别人画画很有意思。又要求妈妈给她报画画课。
妈妈不愿意答应他,但是他总是缠着妈妈,不报就不去上其它的课。就是要妈妈给他报课,妈妈没办法,结果还是给他报了。结果,一年下来,他什么都不精通,只是学会一点点的皮毛,妈妈对此也非常头痛。
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员工非常的忙碌,他们能够按时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也能够和同事相处的非常融洽。别人有求于他,他都会帮助他们。但是他们总是得不到上司的重用。他们很灰心,也很失望,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四个字:深度工作,你必须教他们进行深度工作,深度工作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更复杂的业务内容,,使他们在众多的同伴中脱颖而出,他们只有掌握了深度工作的这项能力,才能真正获得上司的青睐。
无论是为了更好的谋生,还是获得人生的价值,我们都需要深度工作,并刻意训练这种能力。正如伦理哲学教授塞汀朗吉思在《知性生活》书中所讲的那样: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而本书作者卡尔纽波特,特别期待通过《深度工作》这本书,能帮助读者提升三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希望你认识到深度工作的重要价值。
第二,希望你掌握如何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第三,希望你远离那些会让你分心的工具。
那么,《深度工作》这本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作家,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畅销作品。
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聊聊本书的精华内容。
第一个方面,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谁能带你过上高品质的生话呢?
第二个方面,商业潮流和最小阻力原则,是影响深入工作的重要原因。
第三个方面,四项准则,教你如何避开干扰进入有效的深度工作中去。
现在我们先来聊聊第一方面的主要内容: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谁能带你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呢?
在这个高效互联网时代,我们会不自觉的去下载各种各样的软件,渴望通过这些软件来增长自己对社会的关注,生怕一不留心就跟不上时代了。
于是我们会去刷微信和朋友圈,去看微博和今日头条,为了省点钱,我们工作之余喜欢逛淘宝、京东、微店,我们以为这样的关注会为我们带来便利,却不知道这样的关注正在一点点夺走我们的精力和时间,使我们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说了这么多,和浮浅工作与深度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我们先来了解浮浅工作是什么意思。
所谓浮浅工作,就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就像迷恋淘宝的文字工作者,他们一边写着文章,一边又被淘宝上的特价产品吸引,像他们这样怎么可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呢。引申过来,其实就是一心二用。
所以,像浮浅工作的这类人,他们的工作成绩不怎么出色,比如,爱看电视的学生,他们总是喜欢写着作业心里却想着电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学业上进步呢?
当然,浮浅工作也是有优点的,最少有两大优点。
一是擅长浮浅工作的人,他们很容易接受外在环境的干扰,这样他们在遇见难处的时候,就会更多的去网上收集解决问题的方法,说白了,就是他们知道如何应变工作中的突发状况。
二是擅长浮浅工作的人,他们能更快的接受到公司最新的消息。因为喜欢八卦、管闲事,所以公司的大小事务都能牵动他们好奇的心。
但是,如果想让工作变得更有价值,你就必须拥有深度工作的能力。
那么,深度工作又是怎么样的呢?
深度工作就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此类工作能够创作新价值,提升技能,且难以复制。就像刻苦钻研的科学家一样,他们为了研究某种现象,天天呆在试验室里,最后得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是他们的专注成就了自己。
所以,像深度工作的这类人,工作上面对各种环境干扰的时候,他们会想方设法的避开它们,他们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那么,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呢?
一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本是个很聪明的人,他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学位,和很多与他相似的人一样,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雄心勃勃。有天,金融公司的上司让他完成一个项目。想让他写一份商业计划。
本不知道如何写商业计划,于是决定搜索并阅读五篇不同的现有计划。然后通过对比和比较理清需要哪些内容?这是个好方法。但是本遇到一个问题,他无法专注。因此他也失去了在职业生涯早期脱颖而出的机会。
辞职的时候,本已经很了解自己,很难做到深度工作。因此,当他决定学习编程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同时还要教会自己的大脑如何深入下去。他的方法很极端,却非常有效。
他把自己锁到一间没有电脑的房间里,只有课本,笔记,卡片和荧光笔。通过两个月的闭关学习后,他发现自己深度学习的能力,逐渐加强。本很快在旧金山找到一个开发员的工作,工资是他之前的两倍,并且在工作中他很快的脱颖而出。
通过本的经历,我们认识到深度工作是在当今社会很有价值的一种技能,它能帮助你攻克很多的难题,给你工作带来很大的便捷,可以给你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所以,深度工作会让我们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因为机会和时间都摆在那里,如果你没有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你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也就没有机会得到上司的青睐。
还有什么能帮助我们成为赢家呢?
二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水平。
沃顿商学院教授格兰特在受聘成为正教授时,他已经发表了60多篇同行评审论著。这么多的产出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难的,因着格兰特的高产出,他不仅得到了提拔,也快速的提升了他的知名度。
而他高产出的原因,就是来自于他批量处理工作的方式,他称其为生产力规律(高质量产出=时间✘专注度),也就是长时间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产出的可能。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羡慕那些高成就的人,他们不是今天买车,就是明天买房。也常常羡慕网上的一些大咖,为了更好的了解他们成功的秘诀,我们会付费买他们的课程。
开始的时侯我们会斗志昂扬,随着课程的加深,我们发现会越来越难理解课程的内容。这个时候会有很多人放弃,他们会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转向其他更容易学会的课程。
这些放弃的人,就是喜欢浮浅工作的人,他们觉得学习复杂内容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他们不喜欢长时间的学习一件事情,因为身边随时会有很多的事情吸引着他们的注意,所以在面对有难度的事情时,他们会下意识的避开。
而喜欢深度工作的人却不会这样,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内容时,会想方设法的空出单独学习的机会,让自己在无打扰的情况下专心学习,直到完全掌握复杂的内容为止。
刚才,我们讲到了,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谁能带你过上高品质的生活。通过讲述,我们知道了,浮浅工作的人,很容易接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这种工作的好处是:他们知道如何更好的应对突发状况,容易接受最新的消息,有利于我们快速得到新的消息。
深度工作的人,不容易受外界干扰,这种工作的好处是:帮你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同时让你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水平。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第二方面的内容:商业潮流和最小阻力原则是影响深度工作的重要原因。
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某公司老板为了促进公司员工的协同合作,创建了开放式办公室。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些朋友说,我又换了一部新手机。
那么,这些商业潮流真的能带给他们更多的价值吗?
答案是否定的。开放式办公室看似可以促进员工们的协作,但是它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你刚准备专心做某项工作时,电话铃突然响了,这样就会搅乱你的注意力,使让不能很好的进入深度工作。
除此之外,通迅工具也会影响人们的深度工作。在微信、微博、QQ、淘宝、京东充斥的网络时代,我们发现互相网并没有为我们所用,反而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不得不从事浮浅工作。
格洛丽亚马克是注意力分散方面的专家,通过研究表明,她发现即使很短暂的干扰,也会显著延长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所以上述两种商业潮流都会影响深度工作。
在网络上,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土都在开设不同的课程,他们也想借着这股互联网的力量,为自己谋求利益,但是这种举动是否能带给他们更大的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
《纽约客》撰稿人乔治派克在一篇关于为何不发推特消息的文章中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推特就像社交上瘾者的可卡因,它之所以令我恐慌,不仅是因为我从精神层面不屑于此,还因为我认为自己无法掌控它,我害怕自己最终会害我的儿子饿肚子。
这里的推特指的是一种社交账户,令人向往的社交账户在这位内容生产者的心里,却是一件令人恐慌的事,可见这种社交账户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帮助,它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商业潮流是影响深度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商业潮流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它,不可盲目的跟从。
那么,什么是最小阻力原则呢?
最小阻力原则就是,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比如公司频繁召开项目例会,这些会议往往使人无法持续关注,导致日程工作无法及时完成,而人们仍旧坚持开的原因,是因为这样更简单,并且多数人不愿去管理时间和工作任务,而是让每周例会迫使他们采取一些行动。
也就是说,当领导没有给予你明确的目标时,你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任务,因为没有压力,所以你也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完成一项任务。
所以,最小阻力原则是另一个影响我们深度工作的原因。
当然,也会有些人,为了证明自身价值,他们假装很忙碌,比如给领导复印资料、整理文件,或者向别人请教问题。也许这些工作让别人感觉到他很忙碌,事实上他做的这些工作都是浮浅工作,他不可能有真实价值的产出,也不可能有自我满足的成就感。
刚才,我们讲到了商业潮流和最小阻力原则是影响深度工作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身处网络时代,但我们可以谨慎的使用通迅工具,不让它们瓜分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最小阻力原则虽然让我们的工作没有压力,但为了做出有价值的成果,我们必须给自己压力。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第三个主要内容:四项准则教你如何避开干扰进入有效的深度工作中去。
通过前面内容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深度工作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训练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深度工作》这本书给我们推荐的四大练习深度工作的方法。
准则一是工作要深入
针对工作要深入,《深度工作》这本书推荐了6种策略,帮助我们更快的把深度工作用于日常的安排中。
第一种策略,是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首先,作者为我们介绍的是禁欲主义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是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实现深度工作最大化。
这种哲学就是通过屏蔽一切会干扰自己的事务,让自己的深度工作最大化。如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克努特通过屏蔽个人邮箱,让自己能够深度工作。
其次,是双峰哲学。
双峰哲学,就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一段用于深度工作,另一段用于做其他事情。
就像卡尔·荣格隐居树林里的小石屋,一部分时间用于无干扰的写作,另一部分时间用于在诊所工作。
然后,是节奏哲学。
节奏哲学,是将深度工作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
就像公众号计划控里的打卡一样,每天完成作业后去上面打卡,日积月累后,也就形成一种常规习惯
最后,是新闻记者哲学。
新闻记者哲学,是指可以随时插入深度工作。
这个哲学的来源是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的经历,为了完成一本著作,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进入深度工作模式。也正是因着他的深度工作,才能得到巨大回报。
四个哲学各有不同,没有哪一种深度习惯是绝对正确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类型,来选择一项最适合自己的哲学。
第二种策略,是习惯化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种现象,公司员工上班都要按点打卡,早餐店6点都会准时开门,学生上课也要按点到校,为什么他们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因为职业的需要。
所以,想要做好一份工作,就必须养成一种习惯,《深度工作》这本书也着重介绍了一些高效习惯应该注意的普遍问题。
首先,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这些都要记录下来。
其次,工作开始之后你就如何继续工作。在你工作前就要想好这个问题,这样有助于你快速进入深度工作。
最后,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这点需要你把工作中自己可能需要吃的食物准备好或者一些其他的需要准备妥当。
当然,每个人的习惯都不一样,所以需要不断的去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习惯,方便自己更好的深度工作。
第三种策略,要有大手笔
《哈利波特》作者罗琳,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不惜入住奢华的酒店,让自己保持深度工作的一种状态。当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这样做,这是罗琳保持专注的一种方式,通过金钱的投入,暗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实践下去。
第四种策略,不要单独工作。
也就说,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完成工作,让深度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五种策略,像经商一样执行
也就是在工作前要先设立目标,针对目标投入工作时间,并且记录时间,每周定期反省自己,不断的调整工作状态,争取更好的实现目标。
第六种策略,图安逸
这个方法是告诉我们,可以定期放松自己的大脑,让自己带着最好的状态进入深度工作。
准则二是拥抱无聊
我简单的提炼下,就是不要分心,要不断专注,还有像罗斯福一样工作和有成果的冥想。
那么,如何做到不分心且不断专注呢?
这就需要我们衡量工作的重要性,如果工作确实要用到网络,我们就打开网络,如果工作不需要用到网络,我们最好关闭网络,减少一切让我们分心的工具。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怎样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罗斯福在就读哈佛期间,被称为“美国最博学的青年自然学者之一,而他成功的原因在于:他高强度的专注学习。
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像罗斯福一样,合理利用时间,进入高强度的专注学习。
什么是有成果的冥想呢?
利用一切可能被浪费的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难题上,不断的思考,实现有成果的冥想。
准则三是远离社交媒体
我简练地把它分为戒掉社交媒体和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那么,怎样戒掉社交媒体呢?
《深度工作》这本书给我们推荐了一种方法,尝试30天不使用社交媒体服务,不用主动告诉别人这个消息,也不用删除这些服务,30天之后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一直用这种服务,过去30天会变得更好吗?
第二,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如果答案是“否”,就立刻删掉这项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清除一些占据我们精力的碎片障碍,让我们能更好的进入深度工作。
接下来,我们谈谈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吃饭时用它看视频,排队时用它刷网页,只要有空闲时间,我们都离不开它。
作者在本书的观点,就是有效的利用这些空闲时间,比如,你可以在吃饭时听书,也可以听听音乐?这样不但能避免网络的消遣,还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准则四是摒弃浮浅
我简练地把它分为做好一天的计划和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我们先来聊聊怎样做好一天的计划?
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任务分开来做,紧急的任务什么时间段做,不紧急的任务什么时间做,我们都要计划好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工作效率。
那么,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有什么好处?
通过限定时间,让我们有紧迫感,迫使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有效的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刚才,我们讲到了:四项准则教你如何避开干扰进入有效的深度工作中去。四项准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社交媒体,远离让我们分心的事,还能帮助我们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让我们更好的进入深度工作中去。
在这里今天的分享就要接近尾声了,接下来,我给大家对这本《深度工作》精华内容做一个简单总结。
首先,我们讲到了: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谁能带你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呢?浮浅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工作,这类工作的好处是可以接受最新的消息。而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状态下专注工作,这类工作的好处可以创作新价值,提升技能,且难以复制,这是当今社会非常需要的一种核心技能。
其次,我们讲到了:商业潮流和最小阻力原则,是影响深度工作的重要原因。商业潮流虽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它也瓜分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最小阻力原则虽然降低了我们工作的要求,但也养成了我们逃避深度工作的一种状态,非常不利于我们深度工作。
最后,我们讲到了:四项准则,教你如何避开干扰,进入有效的深度工作中去。四项准则提供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社交媒体,远离让我们分心的事,远离浮浅的工作。还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让我们更好的进入深度工作中去。(702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