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读过大名鼎鼎的《刻意练习》,后来运用赵周老师的拆书法,把这本书的理念落地,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因为读书,因为认知的升级,因为在某个概念上知行合一,从而对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巨大帮助。
刻意练习强调的是正确的练习,正确的练习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有好的导师引领,二是有练习的目标,三是练习后能得到反馈。
好的导师就是指在该领域能够启蒙或者带你升级的老师,可以是人,可以是课程,也可以是书。练习的目标就是努力达成的方向,没有目标就像失去帆的船,只能随波逐流。而反馈就好比学生的错题本,不纠错不改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早期的反馈通常来源于导师,后期的反馈可以来源于自我监测。
我记得自己读《刻意练习》的时候儿子还在小学四年级,我发现他语数英三科不是很均衡,由于数学和英语比较优异,语文显得有些拖后腿,尤其是阅读理解常常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我一度觉得他年纪小又是男孩子比较粗线条,所以没太在意。后来我觉得这跟心智有关,而心智是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的。那么读什么怎么读就是我要帮忙思考的,没错,我一直自诩自己就是孩子的阅读导师。
其实,儿子一直都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读过的书也着实不少,而且种类也比较全。但是大量阅读对于学校应试在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然后我就琢磨,我需要通过一个精准的阅读策略来解决他学校考试阅读理解薄弱这个问题。既然是一个具体的问题,一定要有具体的办法,首先阅读的材料一定需要把控,其次阅读的方法需要指导,于是我便用刻意练习的概念小小地尝试了一下。
一,刻意练习需要有导师的引领:
我就是孩子的阅读导师,亲自上阵,选择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方法。我从众多名家散文中精挑细选了100篇,保证符合这个年纪孩子的认知,且贴近生活,通常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在挑选这些作品过程中,我发现有选择性地去读非常非常重要,有的名篇对孩子来说真的有些晦涩难懂不读也罢。好在每本散文集里都能找出至少七八篇特别适合孩子读的,我就会在目录上打勾并折好这一页。而且不同作家文风也不同,孩子读起来也不会审美疲劳。
我负责挑,孩子负责读。每天晚上做好校内功课后读上一到两篇,因为散文篇幅不长,读起来毫无压力。读好后我让他跟我概括下这个文章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有的文章作者直抒胸臆,一些升华或感悟可以直接在原文里找到。有的文章比较含蓄,需要孩子自己思考和加工。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显得尤为珍贵,在他之前自由阅读时恰恰少了这个环节。
二、刻意练习要有目的有目标
目标∶完成精选100篇名家散文的刻意阅读。
目的∶通过孩子的口头概述和自我理解,实现不光会阅读而且会理解,会捕捉作品背后的深层次情感和寓意。
执行日期和频率∶每晚一到两篇。两个月内完成。
三、练习后能得到反馈
这个反馈工作也是由我来完成。孩子每读完一篇都会跟我做分享,我认真倾听,及时给予肯定,在有偏差的部分我会做一些补充跟他探讨他没考虑到的细节。所以这个过程更像是一种亲子交谈,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不经意间也提高了亲子陪伴的质量。
除了我的反馈外,学校日常的学习和作业,包括考试,也都是一种检测手段,这时反馈者的角色由老师扮演。
最终通过不到半个学期的努力,孩子的语文学习有了肉眼可见的提高。语文课上他永远是最积极的那一个,非常勇敢和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业质量大幅提高,语文成绩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上升了。不光是上升,而且从弱势学科变成优势学科。在整个年级名列前茅。而且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所以在这个刻意阅读的过程中,不光是解决了他校内考试阅读理解的问题,更是让他养成了一种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可以说是受益无穷。
回到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我觉得四个字里面,“刻意”二字份量更重,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刻意,切实运用刻意的原则,才能做到有效地练习,从而带来有效地提高。
知道并做到,而且卓有成效,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 。也感谢孩子的配合,让我有机会尝试了一下将书中的概念从理解到运用和落地的过程。
希望本文能给更多的孩子在语文阅读理解上带来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