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父母的全世界,父母只在你的朋友圈
昨晚,我的朋友圈突然刮起了一股“番茄炒蛋”风。
大半夜生生把我给看饿了,没想到却把很多人给看哭了。(果然吃货藏不住……)
短短四分钟的小视频,讲了一个刚到国外留学的男生,准备在同学聚餐上做个“国菜”番茄炒蛋。
牛吹完了发现不会做,赶紧给远在国内的爸妈发微信:“妈,我问你,番茄炒蛋是先放番茄还是先放鸡蛋?”
此时国内凌晨四点,爸妈语音教学他也学不会,干脆大半夜爬起来,给他现做了一道番茄炒蛋,还拍成了教学小视频。
刚看完视频、做完菜,这个儿子就忙着去跟外国友人们装13了,完完全全把爸妈丢在一边,消息不回,表情都不发一个。
看完我刚想吐槽,发现好多人都在转发了,大家都哭得稀里哗啦,朋友圈里又是一片“爸妈我爱你们”的表白,不知道的还以为又到了父母亲节了呢!
作为一个广告,它的煽情牌确实打得很好,也引起了刷屏这样的现象级传播。
可是这碗鸡汤,哦不番茄炒蛋,我不吃。
在我看来,一个巨婴长不大的故事,没什么值得感动的。
一个成年人,都已经出国留学了,却不具备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连番茄炒蛋这种“国菜”都不会做,真让祖国和爸妈都操心死了。
不会也就算了,既不懂Google一下菜谱,也不算算国内外时差,就知道找妈妈。凌晨四点呀大哥,你怎么不说你还没断奶呢?
等爸妈辛苦了一夜,给他还原了“家的味道”之后,他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就去social了。
这么以自我为中心的形象,就是这些年最盛产的“巨婴”吧。
说实话,我认识不少在家里被宠得不要不要的小公举和小少爷。但是一旦出了国,真的就迅速成长了——该学的家务自己去学,该吃的苦自己去吃。
而不是继续依赖、甚至埋怨父母。否则走得再远,巨婴也会呼叫爸妈的“远程协助”。
我知道,很多人都被这对心系儿子的爸妈感动得不行。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有一对随叫随到、24小时秒回的爸妈,未必是一件好事。
朋友阿崔之前相亲认识了一个男生,本来聊得挺好,男生也挺体贴照顾人。
可是第一次去他家见他爸妈,阿崔就觉得不舒服。
男生的妈妈,也是口口声声喊他“宝贝”、“乖乖”,碗筷不让他收拾、衣服不让他晾、甚至连内裤都不让他自己洗。
而平日里没什么毛病的男生,在他爸妈面前,脾气也变差、人也变懒,理直气壮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阿崔仿佛看到了结婚之后他的样子,赶紧提了分手。
因为,一个孩子有对“二十四孝”的爸妈,以后也通常会需要一个“二十四孝”的老婆或者老公。
最后,我想说的是,感动和感恩,不要以一方无怨无悔的付出作为前提。
这是我看这个视频时,最不舒服的一个点。
一个成年人了,书读得不少、路走得也挺多,为什么非要在得知“爸妈凌晨四点起来教我做饭,并且我还不理不睬他们”这件事之后,才知道感动,才知道感恩父母之爱呢?
没有一方的默默付出、没有一方的苦苦等候,我们就不感动了,就没感到爱了吗?
我发现,社会总爱宣传这样“苦情”的爱,就像母亲节和妇女节时,所有的宣传画上,母亲和女人,大都是蓬头垢面、独自拉扯着几个孩子、承担着生活重担的模样。
似乎只有这样,母亲才是伟大的,女人才是辛苦的。
实际上,爱和伟大,很多时候不是这么戏剧的、苦情的,而是渗透在一点一滴平凡的日常小事里。
要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帮你负重前行罢了。
与其歌颂和感动爸妈的付出,倒不如狠狠骂醒我们自己的忽视。
一道平日里在家吃腻了的番茄炒蛋,今天却成了朋友圈里的泪点。
这样的刷屏方式,让我不由得想起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总有很多人相约着在朋友圈里给爸妈过节。
我就特别想问问,平时吃你自己爸妈给做的番茄炒蛋,怎么就没这么感动过呢?
再说了,你爸妈看不看得到你的朋友圈啊?
不要只在朋友圈里“想家”、“感动”、“爱爸妈”。真的哭成狗了,现在就去为他们做点什么——打个电话、开个视频、买两件礼物、多回家看看。
能给他们做个番茄炒蛋,那就更好了。
插图:Virginie Morg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