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编号:2104
文:沙与沫
(一)
在没有尽力的时候,不敢轻谈自由。
古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出世,今有且行且珍惜的小确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微小梦想,希望一生守护着自己的小幸福和小尊严。
曾经想做一个胸无大志的人,理想的生活就是自由自在,最好能在一片竹林里隐居着。后来觉悟自由才是最需要砝码的毒药,我们要用多少春春多少时间多少代价去争取自由啊。
自由的定义应该是:不被时间挟持,不被世界改变,而要掌控时间改变世界。
(二)
年轻人应该走出舒适圈,不要沉溺于安乐。
"生逢这样一个宏大背景下,仅仅把自己的职业、事业定位在一份“好工作”上,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与损失。我们延迟的,并不是一个职业的选择;我们延迟的,是与这个世界的未来率先交互的机会。这种机会,注定先属于少数人。我们能否成为那些少数人,取决于我们把握机会、择时而动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年轻人是否应该安于一份一眼就看得到头的工作?
开学初,父母问我有没有理想的职业。要不要考虑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之类的,向我列举了种种政策福利和可以他们可以找到的关系。
“公务员多好啊,工资稳定买房优惠,老了还有退休金,不用像你爸妈这样拼死拼活地攒养老钱。”
“女孩子找个稳定的工作不好吗?你要是个公务员找对象都好找了。”
我说对于职业我还很模糊,但我知道我不想要那种一眼就可以看到老年模样的工作,不想要消耗生命和青春来换取不快乐。
前一段时间和朋友谈心,我说我加入了一个种子计划,一个专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与创业公司接触的平台。初选3000多份问卷,我作为十分之一进入面试了。我告诉她接到面试通知的那一刻我开始不知所措,或者说突然就怂了。
我开始找自己的各种缺点,上的不是双一流大学、性格内向、没有特别的经历,甚至开始忧虑没有一套像样的适合面试的服装。
她说:你是三千多人中的少数,未来可能会成为几万人中的十分之一,几百万人中的十分之一...不要抹杀这种可能。
是啊,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颗种子,开始慢慢突破了舒适的土壤,安逸的环境,开始呼吸着新世界的空气。
记得我在问卷里写到:我想要挖掘人生的多种可能。
(三)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想象力,但更重要的是按照价值观行动的勇气。
小时候我们在作文本上写着长大后我想成为科学家、音乐家、教师、医生...那时候的我们对未来充满想象。
长大后才发现,读清华还是北大,当科学家或是当医生只是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想象之中罢了。成长过程中,有人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但大多数人弄丟了儿时肆意的想象力。
马斯克在绝大多数不赞成声中发射了自主研发的火箭,载着特斯拉汽车上了太空。除了对儿时梦想的坚持,马斯克还是个未来主义者,他敢想敢做,所以成了少数者。
前一段时间在写作训练营里认识了一个在柬埔寨支教的朋友。今年是他支教的第二年,柬埔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也远远比不上国内。第一年同行的几个伙伴就患上抑郁症,甚至有些还因为医疗条件不好去世了。
我问他是什么让他刚毕业就决定到柬埔寨支教两年的?
“一直以来就有给孩子们普及中文的想法,虽然我不是师范专业的,但是我挤掉了大多数人。”
“柬埔寨只是第一站,未来我还打算去更多的地区支教。”
我表示很羡慕他有这么一段经历,梦想不囿于国土。也很佩服他的勇毅,即使条件艰苦,也还是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啊。
想起之前看过Amy Winehouse的纪录片《Amy》。Amy算得上是爵士才女,作为一个五音不全但喜欢听音乐的人,唱歌好听的简直是天使,作为一个身无所长的人对才华横溢的人更是无比羡慕。
不谈她之后的迷失和对她去世的惋惜,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对爵士的热爱与真诚,她就好像一只哼着爵士的鹿不幸迷失在森林里,但对爵士的爱一如往昔。
活到二十多岁,如果有人问我的梦想是什么?如果我说想要当个科学家,就显得不靠谱,答我要考个公务员就令人满意多了。
在即将面临毕业的这一人生节点,听到不少来自家长的“你要找个铁饭碗安稳地过一生”这样的嘱咐。
这没有错,但如果你也这么过了一生,那你就不是历史的参与者,或者说不是未来的创造者。
每次看到一些大牛们,我知道未来从不属于安于现状的人。我们像是被置身于时间的洪流之中,有人是引领航行的舵手,更多的是千千万万沉浮迷茫的人;有人早已看到了未来,也有人仍满足于现在;有人早已仰望星空,也有人只对眼前沾沾自喜。
希望我们能成为未来的开拓者,而不是被时间推着走的人。还年轻的我们应该要做探索未来的先锋做一个未来主义者,不要被未来抛弃。
不止一次想过,我要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结识不同的朋友,我想要追求自由。究其根本,是对未知的渴望和安于现状的排斥。
毕业后我不想找个爸妈眼里的好工作,或许是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或许是投身于公益事业,但很大可能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做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心仪的去处,找到可以倾注一切热爱的职业;希望我们都能有一个一生热爱的东西,倾尽所有的天赋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