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带女儿回到家乡桂林,应女儿要求,带她去吃地道桂林小吃——卤菜粉。
根据儿时的回忆,我带女儿找到桂林东江菜市口的刘伯娘米粉店,那是我童年的味道。看到粉店的瞬间,我有些恍惚,有一种时光机在此停滞的错觉,三十多年了,一切还是老样子,小店的地点没变,小店的布局没变,没有收银机,没有支付宝,用的是80年代米粉票——印着一两米粉、二两米粉的字样,米粉还是那么好吃——浓香的卤水和卤菜、炸得香脆的黄豆、干爽的酸豆角和清甜的筒骨汤,就连卖票员的傲娇也没变——虽然换了人却依然一副爱吃不吃的模样,吃粉的人不少,看情形多半是就近的街坊邻居,买票-取粉-拌料-吃粉-加汤,一气呵成,很是熟捻的样子。
这就是刘伯娘米粉,做了很多年,好吃实在,规模一直不变——只是一家小店,知道的人也很少,只限于本地人。
现在来说说崇善米粉,从个人口味去评判,感觉尚属桂林米粉而已,有桂林米粉的特点,却远不如刘伯娘米粉好吃。但崇善米粉已做出了自己的品牌,有N家连锁店,有可随身携带的快餐粉,还有包装精美、可视为地方土特产送外地朋友的礼品……超市、土特产商店、车站随处可见其产品。
这两家米粉店的发展方向源自不同的价值理念。刘伯娘米粉追求实在好味道,看到街坊邻居吃得开心满足,她的手艺得到传承,她便找到价值感;崇善米粉追求品牌,突破地域的限制,将桂林米粉做到外地,让更多人知道桂林的卤菜粉,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价值感。
自我认可和接纳,是将内在价值和外在成就区分开来的。当内心的价值获得认同和安宁,刘伯娘或崇善,都是不错的选择。
非常喜欢PTT培训中的一句话:做自己(不与任何人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
日剧《被讨厌的勇气》中的心理学教授大文士老师有过类似表述:健全的自卑感,并非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人,不过,我们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互相平等的。竞争一旦伴随胜负,得经常意识到别人,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处于竞争中的人内心一刻都不得安宁,不过,其实别人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在意你。真正对优越的追求,是指自己向前迈进一步,而不是要高人一等的竞争意识,也就是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行进步就好。
小时候,我们都会不经意地成为父母比较的对象,父母羡慕的多半是隔壁家的孩子:隔壁家孩子……你要向TA学习……
长大后的我们对自己的事业有过憧憬,对他人的成就有过羡慕。而真正的成就并没有强与弱、大与小的对比,只有对源自内在价值的自信,还有适合于自身条件、客观情境和实际需求的持续追求。
挺直腰杆,告诉所有人,“我”就是隔壁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