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并没有什么新的内容,总体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可以把这一章的重点罗列出来。
1.避免对问题由于名字的特性所导致的先入之见剥离出来。(重新框定情景,描述问题。)
2.决定一个形式是否满足要求的关键是我们必须把它具体化,把它与其环境联系在一起提出问题,并检验在这样的整体中是否发生不适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环境对形式的作用)
3.我们可以为每个不适合变量建立一套性能标准,它表现为适当度量范围内的连续变化。同时可以找出形式的某些内在性质之见的联系。(变量是被科学化的,有理论支持,可用数字度量)
4.但还有很多无法被尺度衡量的不适合。
5.设计问题不是一个最优选择问题。
6.只有每个变量都得以足够确切和清晰的定义,现实中的适合或不适合才能被明确地区分出来。
7.对不可量化的变量而言,仍有可能是被恰当定义的。可提出多数专业人士都能很好地理解的,可传达的限定。
三个问题:
1.如何详尽列出集合M?
2.如何得知所列集合M每个变量都与此设计问题有关?
3.对特定变量,如何辨明是否适合?
第二章已经做过类似的表述,整体中任何来自形式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在整体内造成紧张的事件,其状态都是一种不适合。
何为紧张?只要某些事件的状态以某种方式损害了整体的和谐统一,不管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我们都依据常识说发生了紧张。
在理论定义紧张的概念可能并非易事,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容易。
设计问题必须被视为一个改进错误的过程。
D形式的可能性空间(确定变量的那些形式的范围)
如何测量Cij?以经验判断,逻辑上的结果,基于物理法则,仅仅与偶然因素有关(冲突并不存在)
两个变量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前提,是设计师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理由(或概念模型),说明它们为何如此。
这个过程着力于研究结构,所以它可以把分离的片段组织成连贯的新整体。定义的作用就是把设计师头脑中具体的,但却无组织的那些细节组织化。
三个问题:
1.变量应该被概括和细化到什么程度?同层次,可比,独立,细化
2.如何处理更高阶的相互作用?
假设不存在
对于M中元素具有的性质(1)有同样的作用范围。(2)尽可能合理地彼此独立(3)尽可能合理地缩小作用范围。变量越精确和细化,G就越不容易受到既有概念的制约,对其因果结构的检验也才能更准确,更少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