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从字面上看可分为“灵”和“感”,“灵”代表其难以捉摸,不受控制的一面,“感”则可以理解为“感触、感受”等五官或肢体体验,这往往伴随着某种特定的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的灵感来源可以划分为两种时刻。
第一种时刻是达到某种极致的情绪状态。比如,当我工作了一天后拖着疲惫到极致的身体,从菜市场里面转了一圈出来,丧气满满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看着路旁的苦楝树静静地伫立着,不知名的灌木拥挤地凑在一起围成两道天然的绿墙,橘黄色蛋黄大的夕阳还未沉下山头,这时我清晰地感觉到我内心的灵感涌动。
这种灵感涌动是对生活的新的认知。我突然意识到生活就像一道篱笆墙,我们总会找到许多借口告诉自己它是一座无法挣脱的牢笼,其实这只是为自己的懒惰找的借口,这种懒惰不一定是指体力上的懒惰,更多的其实是思维上的懒惰。
很多人愿意吃生活的苦,却吃不了学习的苦。因为生活的苦是被动的,躺着就能吃到,学习的苦是主动的。同样是吃苦,躺着当然更舒服。
如果一个人不甘于拿着微薄的工资,干着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琐碎繁多的工作,那么只要愿意挤出时间来好好学习,提升自己,总能看到生活这道篱笆墙上开出花来。
这种新的认知扭转了我消极的心态,让我对解决生活的困境有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第二种灵感闪现的时刻是处于极致的矛盾对比环境中。比如某天我从桥上走过,桥下是江水澄碧,江面辽阔,接连天际,桥上车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骑着电动车的学生,上班族以及开着三轮车拉货小贩,各有各的姿态。极致的动静对比之间,人渺小得如蝼蚁,为着一日三餐奔波,而山水永恒,永远只做旁观者,一时之间感慨颇多。
偶尔坐在公交车上也同样如此。有上车的老大爷,老太太。为了一两元钱与公交车司机讨价还价半天,有乘客提着鸡仔上车,车里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味道,引起了其他乘客的吐槽。有面庞稚嫩的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有遇到相识的,互相唠叨着家长里短。公交车上多么狭小的空间,却也上演着升斗小民鲜活的日常故事。
我内心平静地坐着看着,像个局外人,突然心里被投入一颗小小的石子,在这片刻的动静转换之间漾起涟漪,灵感喷涌而出,汇成笔下闲闲散散却又充满灵魂的文字。
我想,文字爱好者的灵感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想对自己或是这个世界说点什么。灵感的到来总是不经意却又有迹可循,在达到某种极致的状态之后或是极致的动静情境之间流连闪现,而我要做的只是用知识这张网一点点地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