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阅《读库1702》小册子,被“亲王”马伯庸的《徽州丝绢案纷争》吸引来眼球,正好利用接送小女儿培训的等待时间来读完。
《徽州丝绢案纷争》用四万余字讲述的是从大明隆庆三年到万历七年的十年间,发生在徽州府辖下六个县,因“人丁丝绢”税收问题引发的民间骚乱事件。事件起因就是对一桩近两百年前遗留下来的税收问题扯皮,但却涉及到万历首辅张居正,南京户部尚书殷正茂,应天巡抚、巡按,徽州知府、各县知县及一众乡绅乡宦,参与人员众多,把这起原本无趣的事件演绎得风起云涌。
不得不承认,这个故事在“亲王”马伯庸的讲述下精彩生动,但我所记述的却不是这则故事的读后感,而是我的阅读故事和体验。我的阅读“小故事”是这样的——
在阅读《徽州丝绢案纷争》时,看着摊开在面前的纸质书,整个人的思维和精神状态完全沉浸在故事中。读着读着,待到需要翻页时,我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指在书籍的右下角“点击”了一下。
正巧,在一旁阅读着电纸书的大女儿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大笑起来:老爸,你看着纸质书,点什么点啊?你以为是在看电纸书啊!
我自己也不由得哑然失笑,确实是阅读过程中过于投入了,加上一直以来都是以阅读电纸书为多,习惯了点击“书籍”右下角来翻页的模式了。
就是这么一件小事,让我和大女儿交流起了在使用纸质书与电纸书时的阅读体验。大女儿自从两年前生日时得到了一台电纸书的生日礼物后,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阅读是在电纸书上完成的;而我从2008年接触到第一台电纸书之后,数字阅读占据了我阅读中70%以上的时间。因此,两人在这方面的交流倒是很有共同语言。
女儿喜欢电纸书阅读,是因为电纸书这一载体上可选择的阅读内容更加广泛,尤其是现在的电纸书内容提供商都开始推出包年、包月的畅读活动,确实让女儿有机会去领略更多的好书。对于我而言,从来不担忧阅读内容短缺的问题,有时是因为有着过多的内容选择,反而会陷入阅读选择障碍。这一点可能是纸质书和电纸书阅读体验中最大的不同。在只有纸质书的时代,哪怕再不怕花钱买书,也要考虑放置书籍的空间,现在家中近千册的实体书籍,摆放时就已经捉襟见肘。
两人在交流中对电纸书阅读体验中最为诟病的一点是,目前的电纸书阅读过程中无法做到像纸质书一样的快速检索和随机阅读。就像《读库》系列的书籍,一本书的内容一般是由六、七个故事所组成,而我在阅读中从来不是从头看到尾的,更多时候是先随手翻看整本书的内容,如果翻到其中比较感兴趣的页面,则稍停留作进一步的深入阅读,读下来确实比较符合我的口味,则再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进行详读。
女儿补充说,不能随机阅读的另一个坏处是,不太能用来查工具书,比如字典类的书籍。一般的汉语字典或英汉字典都是大部头的工具书,平时使用频率也是蛮高的,但带来带去实在是既重且不便,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把这些字典电纸书化,随身携带、随手可查。目前的情况是,这些字典确实实现了电纸书化,但完全无法实现像纸质字典一样的查阅体验,电纸书上查阅字典的麻烦,让人还是离不开那些大部头的工具书。
我很赞同女儿的这一补充观点,我本人也有类似的体验,很多需要反复查阅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实在是很难在电纸书上获得与纸质书相当的阅读体验。
当然,我们俩两人作为重度的电纸书使用者,对于电纸书在阅读小说、文学类书籍上的便捷之处还是赞不绝口的。一套52部100册的《梁羽生全集》带在身上是什么体验,根本就无法想象,但储存在电纸书中却不过是多占了几十兆的空间而已。而且在电纸书上阅读小说类书籍,可以调整字体样式、字体大小、页面边距等格式,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对于那些视力不佳者,放到足够大的字体可以在阅读时摆脱眼睛的束缚,这不得不说是电纸书阅读的极佳体验和优势。
前几年都说电纸书将取代纸质书,成为人类阅读的主流甚至是唯一介质。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接纳纸质书,书店、图书馆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纸质书不仅没有如人们预想的那样消亡,阅读反而成为很多年轻人新的主流生活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