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等事项请提前联系作者。欢迎大家转发。
首先,我完全不看好国产青春片,剧情拖沓无趣,人物扁平单调,情节大同小异:劈腿、狗血、撕逼、堕胎……哦对了,今年还多了杀人(未遂)情节,参见《夏有乔木》剧情,预测明年情侣们该为爱毁灭地球了。相较之下,我们普通人的青春无聊到被狗吃得连渣都不剩。
其次,我是了解了几乎全部剧情和所有反转之后才去看的,因为另一部想看的片子没票了(~@.@~),可是有整个下午的时间要杀一杀,看过的几篇饱含剧透的影评居然都是赞美,加上豆瓣评分是令人目瞪口呆的7.7分(截至发稿时)。于是带着一点不敢相信的好奇和相当不高的期待,犹犹豫豫进了影院,
万万没想到……
万万没想到……
万万没想到……
编剧逻辑在线——有劈腿有撕逼但基本合理不尴尬,主要人物性格相对饱满且反转自然;
演员演技在线——周冬雨外在张扬内在克制的表演简直惊喜,赚了大把眼泪;
导演智商在线——不刻意煽情却令人动情,给观众预留了相当大的思索空间。以及,不搞噱头,非les向。
总结:秒杀近年来一切国产青春片、言情片,值得一看。
以下内容不经意间有剧透~~
以下内容不经意间有剧透~~
以下内容不经意间有剧透~~
一.你是谁
影片改编自安妮宝贝同名小说,讲述了青梅青梅的两个女孩——乖巧安静的七月与热烈奔放的安生的成长故事。至于男“主”家明,虽然他的镜头不少,存在感却不高,属于两女主情感线上的催化剂。
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如剧情反转安排、时间逻辑线设定、年代感的表达、女演员的演技等等,以及由剧情引申出的各种议题,如男友劈腿闺蜜怎么办、应该探险北上广还是留守安逸家乡等等。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年轻人对自我认知的探求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片中这两个议题互相诠释着,尽管隐藏颇深,却还是从一开头就露出了端倪。
以一部青春片来探究哲学问题,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动作。“你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由家明追着初次见面的安生提出来,安生打趣家明“别问我这么有哲学性的问题”,但她和七月的感情与人生从遇见家明开始,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我们都以为安生是热爱流浪的那一个。
“这个地方我呆够了,想出去看看”是安生第一次离开的理由;“腻味了”是她对自己不断离开一个又一个地方的解释。不仅七月相信了,安生自己也信了。但是记得吗,火车飞奔起来之前,安生对七月大喊“你想让我留下来,我就不走了”。
我们都以为七月是热爱安定的那一个。
波澜不惊地过着她被安排好的人生,就连结婚对象的离开都无法动摇她留守的决心;她收藏着安生一路寄出来的明信片,却从未表达过向往。不仅所有人都相信了,七月自己也信了。但是,最后她还是选择自己离开,不声不响走遍了安生去过的每一个地方。
一个向往出走,一个但求安稳,这两种需求永远同时存在,只不过在其中一种得到满足的时候,另一种才会出现。人往往对于自己没有的、缺失的,才会心生向往。七月的一切安稳来自她家庭的给予,来自周围的期许和不自觉的自我设定,即便家明要去外地,原本稳固的情感关系面临断崖式考验,她都决绝地不愿离开。一个人的自我设定不会被轻易打破,家明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给她心里埋下了种子。直到安生、与她互生的另一个自己,用她的踉跄的生活反复冲击着七月对自我的认知,最终在婚礼前夜让七月看清了自己,她请求家明婚礼上不要出现,表面上是放开了家明,实际上是解除了对自己的捆绑。
而始终在游荡的安生,曾经说喜欢七月的一切,其实那是羡慕甚至想成为七月,拥有她的一切,包括家明。只是她爱她,她是她的另一面,不能抢夺,只能离开。之后几年的漂泊路上,她倚靠遇见的每个男人,贪图他们带来的虚幻的安稳感。她看似自由解脱,骨子里却是彻底的依赖性,是依靠男人才能生存下来的女人,是假性的自由。最后,她不再寻求依靠,终于得到了安稳。这个转变是七月给她的,用七月自己突然的死亡。影片之始,小七月借小安生之手砸响火警警铃,就埋下了伏笔:七月将借由安生获得重生。
所以,七月与安生,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是互为反面却不断寻求融合转变的两种性格。她们互相爱着,又彼此伤害,不断离开,又反复靠近。这不仅仅是朋友,更是一个自我对抗着另一个自我。她们只有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
整部影片,从家明提出“你到底是谁”开始,就在求解,最终给出了答案:她是安生,也是七月,最后,她是死掉了一半的自己。
二.胸罩的作用
有一个物件贯穿影片始终,这里指的不是家明送出去的佛像吊坠——那是家明的重像,是催化剂的分身——尽管它也多次出现。这个物件就是胸罩。
抛开历史上胸罩发明的原因及其仍在发挥的各种作用不提,在当代,胸罩往往指代情色或者束缚,在本片中的暗喻显然不是前者。
安生第一次和七月洗澡,看到七月穿着妈妈为她准备的胸罩,引出安生和七月比胸的有趣情节,很容易让人以为这只是在表现小女生之间的悄悄话。
第二次提到胸罩,是安生告诉七月,不穿是自由的,七月则表示不敢不穿。实际已经点出了胸罩的暗喻,并进一步强化两人的性格分别:不穿胸罩的安生向往自由,穿胸罩的七月则是乖乖女。
浴室脱衣那场戏,再次运用了胸罩:七月讽刺安生用性感胸罩勾引家明。她歇斯底里地用语言伤害安生,但首先崩溃大哭;安生一副病恹恹的样子,欲言又止的眼神克制到令人心碎。这里表现的,是安生的转变——由不穿到穿,即由自由到服从;以及七月对家明态度的转变——你决定我们的未来。
然而,从头再审视一遍细节,就会发现几个被隐藏的问题:安生真的是因为向往自由才不穿胸罩吗?她的服从真的是后来才有的吗?七月真的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家明吗?
第一次在七月家吃饭,安生说爸爸死了而妈妈根本不管她。这个小少女的自由,并非来自天性,而是来自家庭管教和爱护的缺失。及至长大,她的自由不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或者说自我保护,而不是所谓的天生向往。
因为爱上家明,安生不得不离开,但她内心仍希望留下来,所以才有火车上问七月的那一句,但七月沉默了,她只能顺从地离开。这是一种打着独立的幌子的不明显的服从。
她投奔一个又一个男人,如同前文所述,接受他们给予的安稳。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服从。她逐渐面向内心,主动离开出轨的乐手、懒惰的摄影师,试图寻找长久的稳定,比如准备为她离婚却车祸死亡的已婚男人。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为自己套上枷锁,只为求一个安稳。她的向往自由只是表象,真相是,她才是最渴望稳定生活的那个人。
另一方面,怀孕的七月告诉安生,自己才是最会伪装的那一个,因为她知道大人(老师、家长)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于是她遵从一切规则,服从一切安排。然而这讨喜的伪装恰恰屏蔽了她的选择权,看上去她得到了很多,却失去了更多,而这种失去是不易被察觉的。
七月把选择权交给家明,或许是认定家明不会回来,这样她就可以佯装接受结果实际是选择自己的人生。只是家明如期回家,相见时的泪水是七月感动于家明的情意表达,但最终为了能够离开,她还是没有嫁给家明。这是她的选择,只是方式不同。
所以,真正有能力进行自主选择的,从来都不是安生,而是七月。七月选择了伪装,而安生只能接受命运。
悲哀的是,就连看似聪明、能够轻易获取赞许的七月想要实现自我捆绑的解除,都要通过请求家明不要出现,通过一个男人的主动不作为,让自己陷入舆论的同情中,有了被环境认可的理由,才能获得离开的机会。她的出走,象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这一面,最后还是消亡了——她死于产后大出血。这个死因设定有很深的意味,虽然家明没有出现过,甚至不知道七月的死,然而归根究底,作为孩子父亲的他却是根本原因,这符合他“催化剂”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象征着作为男权社会的核心成员,他的无心之举,都能导致严重后果。尽管这是隐性的表达,影片中未对此进行更多说明,然而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令人刮目相看。
最终,七月死在安生曾经想要结束生命的27岁,安生回归七月曾经一直拥有的安稳生活,对应片中提到的“交换人生”的概念。实际上,这是性格转换的结果:七月的死是觉醒后走出去的漂泊性格消失的象征,安生则代表了由流浪转向安稳的性格存活下来。
三.另外想说的几点
1.家明这个人物形象的模糊处理很到位,因为他带着“劈腿”的标签,如果太清晰便会令人反感,那么七月与安生因他而起的矛盾和彼此间的情意转换,便不可信。安生与家明的情愫暗生,只用了凝望、搀扶等含蓄的表达,而不是常见的肉体在床,说明编剧明白故事的狗血一多,可看性便少,这是其高明之处。
2.漂泊和安稳,原本中性的两个词,被社会环境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漂泊必然是有缺失的生活,安稳才是值得肯定的状态。实际上,选择任何一种生活状态,是人拥有的权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过于在意社会是否认可,而是选择让自己快乐。但仍有更多的人仍然囿于种种限制,只能选择接受命运。
3.安生签署七月的死亡通知单前痛哭流涕那一幕,实在多余,画面欠缺美观不说,对剧情推动没有任何帮助,让已入戏的观众(比如用掉一整张纸巾的我)都会忍不住抱怨她怎么哭了这么久而且还这么丑。
4.婚礼当日或者前夕逃婚,这是电影常用手法,但对此我一直有质疑:结婚证都领了,婚礼仪式不出现有用吗?毕竟一般人家都是先扯证再办婚礼的吧。
5.27岁死掉这个设定,让人想到著名的“27岁俱乐部”,获得第88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的《艾米》的主人公艾米怀恩豪斯,也是其中一员。
6.写到这里精疲力尽,但似乎仍有什么想法没整理清楚,好的电影确实可以引人思考和讨论。希望国产片多一点这类用心之作,尽管仍有不足,总是吃到坏葡萄的观众这次已经满意地翘脚了。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