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爸妈小时候有着很严厉的家长,导致他们不能淡定地面对一些小失误,屁大一点小事都要找一个责任人。在外婆家门口倒车,撞到了石头上,一个埋怨对方开车不长眼,一个埋怨你家门口怎么会有个大石头!
其实我妈还好一点,更难沟通的是我爸。
孩子打了个喷嚏——“看!着凉了吧!”
打了个嗝——“肯定着凉了!你硬是不给孩子穿袜子!害自己孩子!”
我一般会耐着性子不答话。但有时会忍不住跟妈抱怨:
“我爸说话攻击性太强了,真受不了。”
“别跟他一般见识,他就是这样的人,多少年了,改不了。”
“我最不习惯的就是明摆着的问题不能解决。”
“有什么办法呢?”
过了几天,蹦蹦有点拉肚子,并不严重,状况完全可控。但毕竟是孩子第一次生病,我要花很多力气让自己保持沉着,而我爸彻底崩溃了,埋怨我让孩子着凉,我心情烦躁,有时对他的挑衅也沉不住气了。
“爸,孩子生病了,一家人更要团结,不要在这种时候互相埋怨,可以吗?”
“我埋怨了吗?我只是提醒你不要忘了原因!”
“你怎么知道是因为脚凉?”
“我就是知道!”
“其实脚凉是因为他心脏起搏能力弱,血液供不到四肢末端……”
“你少跟我说你那些科学道理!书呆子!”
“爸你好歹大学毕业,不信科学信什么?”我搬出昨夜思考出的重磅一击,用来对抗他对科学道理的一贯不屑。
他果然愣了一秒,不过这番努力也只是让他愣了一秒,他马上说:
“比起科学,经验也很重要。”
“经验跟科学不是对立的,经验是包含着已知或未知的科学道理的。”
“总之脚心受凉很严重!”他辩不过我,开始胡搅蛮缠了。
“这是中医的一套,我不信中医,用自圆其说以自证其有,毫无科学道理。”我乘胜追击。
“那以前的人都不是靠中医治好的?!”我这石破天惊的一句让他急了。
“有些疾病是自限性的,不治都会好。”
他开始举出一些奇迹,类似某人被西医放弃了,最后被村里的中医治好……
不知不觉,扯得好像跟蹦蹦拉肚子有点远了,我感到心力交瘁,他像只斗鸡,来了斗志便不知疲倦,一心要战死。估计再说下去,我就成了不知深浅、数典忘祖的逆子。于是我闭了口,看着他的鼻尖(他会觉得我在看他的眼睛),装作在认真听他说,并不时微微点几下头,其实心里在思考,到底该怎么跟这种强势又没有共识的人相处。
到了第二天中午,我在吃饭时,想起梁漱溟把大千世界的事情归为了三种,第一种是可以解决的事,一般是指跟自然有关的,比如人需要灯,就会有电灯被发明;第二种是不一定会解决的事,一般跟别人有关,比如表白不一定会成功,望子不一定能成龙;第三种是一定不能解决的事,主要指一些人生问题,比如生老病死。
客气点说,我爸的沟通毛病应该属于第二种,也许还有治愈的希望。不客气地说,他的情况应该是第三种,命中注定要做个斗士,因为他根本不打算改。我就当是第三种吧,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都交给自己,不靠别人,这样赚了赔了都是自己的。
目前来说,跟他相处,我有这么四根救命毫毛。
第一,全面了解他的病因和症状。若是敌明我暗,那么我的胜算就会大很多。
第二,当打球有对手的时候,人会越打越来劲,若对着墙打,两三下就无聊了。所以跟他说话的时候,我的语气一直是温和的,这样他火都火不起来。若他抬扛了,挑衅了,毒舌了,我就礼貌地听几句,然后去做别的事。
第三,在沟通为什么要限制孩子看电视时,我搬出了考研时学的大众传播理论,并找出德国儿童心理学家的实验图片,跟他说明电视节目这种“连续的动态的图像信息”,对孩子想象力和专注力的破坏,以后会影响他对文字印刷品的耐心,继而影响学习(这句见血封喉)。所以说,若必须沟通一个重要的问题,不管对方多难说话,也要耐心地把话说清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拿出无可辩驳的证据。
第四,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若他怕麻烦不肯做什么事,就把不做的后果说得更麻烦一些。比如昨天他懒得去商场买护膝,我就说:“护膝有大小号呢,要是我妈买回来不合适,要来来回回换,万一到时她要你开车接送……”他果然就起身了。
唉,一言以蔽之:斗智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