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期《奇葩大会》邀请了考研名师张雪峰。
在考研大军眼里,张老师想必是如雷贯耳的闻人,微博几百万粉丝,视频点击数超过五千万。想想都觉得金口一开,字字千钧。
我虽然是研究生毕业,但无缘上张老师的课。毕竟直升不用了解怎么填专业。但我有很多考研的朋友,因此知道考研对他们人生的重要意义。张老师自己也说,他始终享受老师的身份,因为老师能够给学生的人生带来转折,这种成就感是名利无法比拟的。
然而看完他在《奇葩大会》上的发言,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要不是看到手机上的日期,听见这种直男癌的论调,我还以为穿越回了上世纪。张老师,还好你只教考研,不教婚恋,不然得坑死多少人啊。
2
张老师讲了一件“奇葩”的事。他坚持30岁之前一定要结婚,理由是“不想在自己爸妈快不行了,才能看到我结婚、生孩子。”
他的确践行了自己的信条。
在离30岁还剩40天的时候,当前任离开,为了完成誓言,他又找了一个人,40天闪婚。“百善孝为先,父母的愿望是最重要的。”
张老师,斗胆问一句,父母让你结婚你就结婚,让你生娃就生娃,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父母就没有说过“你怎么不去死”这种气话吗?你怎么活到今天了?
爱情和婚姻就是爱情和婚姻,父母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扯什么“百善孝为先”,就有点拿亲情束缚爱情,拿道德绑架行为了。
尽孝理所应当。可孝是不是等于无条件的服从,却有大量可讨论的空间。
中国民间的传统观念里,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出发点是好的,一切就变得不容易质疑。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不听我的呢?我把你养那么大,还能害你不成吗?我付出那么多,还不是为了你?当事情变成这个方向,基本就要荒腔走板。
婚姻不是临了上架的货品,不是瞬时的一锤子买卖,你用40天去完成,当然也可能撞见刚好合适的那个。可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前期磨合期缩短所忽略的问题,必然在日后重新浮现。那时候,你要花更大的精力和成本去解决。
作为成年人,自己做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把它当作一种普世真理去传播,遭遇反驳也再正常不过。
孝顺是应该的,没什么值得吹嘘。孝顺的方式也不止一种,有些家庭是令出必行的大家长制,有些家庭是举家围坐的平等协商,有些家庭是观察入围的体谅和行动。不针对个人和家庭情况,罔顾爱和尊重,只拿孝顺的大棒说事,都是耍流氓。
3
在恋爱与婚姻上,我向来信奉自由主义,每个人坚持独立的自我,也为除了为了孝顺而结婚。
张老师还有几句乍一听很感人的话。
比如他说:“我工作很拼,是为了赚钱,为了买房买车,让我老婆在这个城市能够过上别人也有的生活。”
他还说:“25岁让你的父母觉得你是个好孩子,35岁让你妻子觉得你是个好丈夫,35岁让你的孩子觉得你是个好爸爸。”
这些在很多女性听来,或许都会觉得,像这么有担当又能兑现的好男人,已经不多了。
如果你愿意削弱乃至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去依附其他人,无论男女,都祝福你如愿。毕竟,安全感和幸福感本来就有极大程度的重合。
但有一句不中听的话,必须先打好预防针:当你把生活的安全感建立在其他人的身上,就要有别人抽身而去而你大受伤害甚至一蹶不振的准备。
而张老师的话,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他言语之间总有一种真相在握的自信,述说的似乎不是单一个体的态度,而是人皆如此的标准。
站在个人的角度,我完全尊重张老师秉持自己的价值观,就像我所说的也只是一家之言。但把“普通人”、“大多数”拉出来垫背,就不对了。
你可以做一个要让老婆在一线城市过得好的励志青年,但也应该接受有女性不接受你的恩赐始终坚持独立的生活。你可以去做好孩子好丈夫好爸爸,但要明白你的好不能僭越别人的好,你所谓的世俗的“圆满”并不能取代别人“缺憾”的美好。
社会的价值有千千万万种,人的活法也有千千万万种,大男子主义是其中之一,但务必不要流露出“这江山都是朕的”那种志得意满。
知道自己是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追求自己喜欢的,每个人都能如此,一切就已经美好到不真实了。
关于张雪峰老师,肖骁有一段评价,我觉得很好:他认为的美好生活,跟我认为的美好生活是不一样的,这个东西是我接受不了的。
这个判断的前提,是你真的了解自己是谁,为了抵御外界的影响而不懈努力。有时候,这比做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好孩子”“好丈夫”“好爸爸”更难。
除了做一个好人,我更喜欢你做一个独立而坚定地做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