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苏辙为什么会葬在郏县?

青 山 玉 瘗

北宋元符三年正月(1100年),宋徽宗即位,神宗皇后向氏听政,已在海南岛流寓四年的苏轼遇赦北归。

六月苏轼携家眷渡海,在雷州、廉州、永州之间辗转奔波,十一月,新旨意送达,准许他自行选择住处。

苏轼率先就想到了已在许昌定居的弟弟苏辙。他原本是这样打算的:“遂渡岭过赣……或归颍昌(许昌),老兄弟相守过此生矣。”但同时他又有些犹豫,因为弟弟过得并不宽裕,自己这一家三十来口人,无疑是个大包袱。

然而,苏辙的盛情邀请最终让苏轼下定决心北上和弟弟结邻而居。可就在他将要动身的时候却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向太后已经过世,朝局恐有反复。

苏轼闻听,黯然神伤,写了一封《与子由弟书》,便前往了常州。书中写道:

“恨不得老境兄弟相聚,此天也,吾其如天何!……此行不遂相聚,非本意,甚省力避害也。”——《与子由弟书》第八简

然而,即使定居常州,历时一年的长途跋涉,苏轼还是病倒了。1101年7月28日,苏轼在常州溘然长逝。晚年终于落脚收获的安稳,仅有一个月。

1102年5月,苏迨、苏过兄弟二人扶着父亲的灵柩从常州来到郏县,此时,他们的大哥苏迈也已将母亲王闰之的灵柩从开封护送至此。闰六月二十日,在苏辙的主持下,苏轼夫妇最终在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村的一片田野中入土为安。

苏东坡长眠地,制作@孤城

中国很多城市都珍藏着关于东坡的记忆,四川眉州是苏东坡出生并长大的地方,那里有他人生中最柔软惬意的少年时光;

江苏常州是东坡的终老地,他曾在那里买田筑屋,并满心欢喜地宣告“此去真为田舍翁”;

湖北黄州是东坡死里逃生后的庇护所,是他完成精神突围的人生拐点;

浙江杭州是东坡的“平生所乐”,也是他心之向往的长眠地;

还有荔枝吃到嘴软,进而“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广东惠州以及九死亦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海南儋州……

东坡行踪图,制作@孤城(曲线代表行进方向)

如果苏东坡的埋骨地在上述的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都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但东坡离世后却偏偏出人意料地葬在了名不见经传的郏县。

这片位于河南中部的乡野因何能PK掉一众实力雄厚的“对手”,成为大文豪的最终归宿?东坡在尘埃落定前的最后一段历程又是怎样的故事?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奔赴郏县。

郏县三苏园苏轼像,摄影©孤城

郏县位于箕山以南,汝河以北,北宋时曾归汝州管辖。1084年,宋神宗欲重新起用苏轼,亲书手诏将其由黄州调任汝州,如果苏轼遵诏到汝州履职,那么他和郏县就有了一层不一般的关系,埋骨于此便也在情理之中。

可苏轼接到诏令后,并没有马上走陆路北返,而是南下长江,走水路缓缓而行,并在途中连写了两道《乞常州居住表》,说盘缠已耗尽,一家人衣食没有着落,恳请就近到常州居住。言辞凄切,声泪俱下,神宗不忍强求,便同意他暂居常州。

所以,东坡与汝州的缘分实则仅仅止步在皇帝的御札上。

不过,没在汝州做过官并不意味着没来过郏县。因为经由汝州的许洛古道苏东坡曾不止一次走过,而郏县是必经之地。故而,东坡在生前至少也曾是郏县的过客。

郏县和三苏坟的地理位置,制作@孤城

在郏县城西北17公里远的箕山脚下,两条细长的山峦脱离山脉主体,延伸进了平旷的田野里。两座小山均微微弯曲,远望犹如一对柳叶细眉,当地人称小峨眉山。

苏轼的坟茔就安放在这对“眉毛”的东侧不远处。

小峨眉山下的三苏园,摄影©孤城

对于东坡为什么会葬在郏县小峨眉山下,主流解释大致是这么说的:

苏东坡路过郏县,见此处山川形胜和他老家眉山颇为相像,而小峨眉山更是酷似蜀中峨眉山,遂驻足流连,赞不绝口,并表达了百年之后葬在此处的意愿。

这是个诗意而浪漫的说法,很容易被喜爱东坡的人们接受,故而数百年来被无数文章、书籍乃至碑刻广泛地引用。

不过,它很可能是前人闭门造车得来的结论。因为只要亲自对比一番,就能发现,郏县三苏坟所在的河谷平原同东坡故里眉山三苏乡的低山丘陵大相径庭,而郏县小峨眉山和四川峨眉山更是天壤之别。

截然不同的地貌,制作@孤城

截然不同的风景,摄影©孤城

郏县的风貌固然不能让东坡睹物思乡,但仅“小峨眉”三个字已足以勾起对四川峨眉山的遐想。

一个新的问题是,小峨眉山的命名和东坡是否有关系?

答案就藏在苏辙的笔下。1102年,苏辙在郏县迎接苏轼的灵柩时,写了一篇祭文,其中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个信息:“地虽郏鄏,山曰峨眉,天实命之,岂人也哉”。

可见郏县郊野那两座细长的山丘原名就叫“峨眉山”,这个名字的由来全因山的样貌状如蛾眉,既非苏家兄弟所取,也非后人为成人之美所命。在其前面冠一个“小”字,是为和四川峨眉山加以区分。

状如蛾眉的小峨眉山,制作@孤城

两座峨眉山虽然长相迥异,却因着相同的名字使远隔千余公里的蜀地和中原产生了一丝联系,而这一丝缥缈的联系会否就是东坡葬郏的关键因素呢?

苏轼一生笔耕不辍,流传于世的文字浩如烟海,但却未有只言片语提及郏县,以至于人们在谈起他葬在郏县的原因时总是莫衷一是。

有人说,郏县风水好,依山傍水且土层深厚,是理想的安葬地;也有人说宋朝的高官去世后大都要葬在京畿或者皇陵附近,以表忠义,而郏县离京城开封和巩义宋陵都不远;还有人说,苏轼苏辙兄弟因为长期遭贬而致家境窘迫,已无力承担归葬眉山的开支,葬在中原不仅省去了一大笔路费,也能方便亲人凭吊祭祀……

不过,这些都是由结果倒推出的原因,以此为依据并不能锁定郏县。比如,嵩山周边水深土厚的地方不只有郏县;郏县虽离开封和巩义不远,但要近还可以更近;若为节约开支并方便祭祀,颖昌以西就有大片土地可供选择……

若要准确定位到郏县,还是要从卜葬郏县的决策过程中寻找线索。

郏县三苏坟,摄影©孤城

1101年五月,行至真州(今扬州仪征市)的苏轼复信告知苏辙,因朝局变化,不再北上颖昌。此时苏轼身体尚健,但却在信的结尾陡然说起了身后事,他这样写道:

“葬地,弟请一面果决。八郎妇可用,吾无不可用也。更破十缗买地,何如留作丧事,千万莫循俗也。”——《与子由弟书》第八简

八郎妇是苏辙第三子苏远的妻子黄氏,苏远夫妇曾在苏辙被贬岭南时一路伴随,可黄氏却不幸在循州染病去世,苏辙深以为疚,许诺要携其灵柩北返,使之“归安故土”。

由于苏辙的来信早已散佚,我们无从得知信件的内容,但从苏轼的回复中不难推断,苏辙正在为八郎妇遴选墓地,他在信中征询了哥哥的意见,并借机提出了他们兄弟二人身故后归葬何处的问题。

苏轼的意见很明确:和八郎妇同用一块墓地,一切从易,切勿循俗,至于墓地安在哪儿,则全听弟弟安排。

三苏园正气堂,摄影©孤城

六月,苏轼抵达常州,岂料竟一病不起。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在《祭亡兄端明文》中写道:丧来自东,病不克迎。卜葬嵩阳,既有治命。(注:“嵩阳”即嵩山以南,“治命”即人死前神智清醒时的遗嘱。)

在《再祭亡嫂王氏文》中写道:兄没有命,葬我嵩少,土厚水深……虽非故乡,亲族不遐,勿畏勿惊。

在《遣适归祭东茔文》中写道:兄轼已没,遗言葬汝。辙与妇史,夙约归祔。(注:“东茔”即苏家在眉山的祖茔,“适”即苏辙的次子苏适。)

苏辙的这些祭文告诉我们,在苏轼去世之前,兄弟二人一直都有书信往来,而且他们最终议定的安葬地就在嵩山南麓、汝州境内。

从地理范畴上讲,汝州实则在箕山脚下。箕山和嵩山是伏牛山向东延伸的两条不同支脉,但由于两座山挨得实在太近,箕山的独立性被嵩山的名望所掩盖,故而古人在书写《嵩山志》时也将箕山纳入其中。

汝州曾有一座高楼名曰“望嵩楼”,是古代文人雅士到汝州时必去的打卡地,苏辙就曾在望嵩楼上遥看少室诸峰。所以,在宋人的认知里,说汝州地处嵩阳也并没有错误。

在嵩山上遥望箕山,摄影©孤城

卜葬嵩阳的决定应该是苏辙做出的,并得到了苏轼的认同。至于为什么是嵩山和汝州,则还是要从苏辙的文字中寻觅答案。

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苏辙说:“先垄在西,老泉之山,归骨其旁,自昔有言。势不克从,夫岂不怀。”

原来苏辙早就跟兄长约定将来要落叶归根,葬在父母旁边。加之他对八郎妇“归安故土”的许诺,可以看出苏辙心中最理想的选择是老家眉山。但受时局所迫,他只能忍痛把眉山从备选名单中剔除。

这里需要补充一个细节:当时等待安葬的除了东坡夫妇和八郎妇黄氏,还有苏迨亡妻欧阳氏。苏辙不仅是在为四位亲眷择地安葬,也是在为自己和夫人选择茔兆,故而,这个地点一旦选定也将成为苏氏后人在眉山之外的另一个祖茔。

当时的局势是,向太后离世,宋徽宗欲重推变法,眼看新党得势,元佑旧党势必遭受打压,苏家的命运再度陷入未知。若在这个关口携灵柩回川,不仅要面临经济上的困难,政治上的风险也可能牵连到家乡的亲人。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苏辙只能仰天长叹:“势不克从,夫岂不怀”。

三苏园仰苏堂,摄影©孤城

眉山回不去,第二选择就是“子孙安之,殆不复迁”的中原。

彼时,对亟于归乡而不可得的二苏兄弟来说,郏县小峨眉山的存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慰藉。而把新的祖茔安置在小峨眉山下自然就成为“天实命之”的不二之选。

那么,苏辙又是怎么知道小峨眉山的呢?

有两种可能,其一苏辙曾做过汝州知州,对小峨眉山早已耳闻目睹;其二,苏辙是在相地卜兆的过程中发现了小峨眉山。

若苏辙事先并不知晓郏县有小峨眉,那么他在选择茔兆时必定会把目光投向嵩山。因为嵩山不仅是中原的文化圣山,还是北宋士大夫的精神高地,更何况苏洵和苏轼都曾在诗文中表达过归隐嵩山的愿望。此外,要靠近嵩山但又不能离颖昌太远,中原毕竟不是故乡,只有“亲族不遐”,长眠于斯的人才能不惊不畏。

如此一来,选择范围就缩小到了颖昌以西和汝州以东,若对这个区域的山川名胜进行盘点,郏县小峨眉山很快就会浮出水面。

这或许就是最接近真相的故事了吧。

三苏坟青山玉瘗[yì]坊,摄影©孤城

走进三苏坟的墓园,迎面看到一个古朴的明代石坊,上面刻写着: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这是苏轼在御史台的大牢中写给苏辙的绝命诗,后面两句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苏轼葬郏十年后,苏辙在颖昌辞世,又五年,苏辙的夫人史氏亡故,子孙遵照其“夙约归祔”的遗愿将他们安葬在了苏轼夫妇的墓旁。随后的百余年间,二十多位苏氏后人相继埋骨于此。

到1350年,郏县县尹杨允又在二苏的坟茔间为苏洵垒起一座衣冠冢,尔后三苏祠也在墓园前落成,从此,这里就被人们称为“三苏坟”。

三苏祠,摄影©孤城

三苏坟周遭有500余株栽种于明清时期的古柏,颇为神奇的是,这些柏树的树干大都朝一侧倾斜,而它们所指的方向正是四川眉山。

1068年12月,苏轼苏辙除父丧离川,这是他们第三次告别家乡。次年,宋神宗厉行变法,兄弟二人均被党争的浪潮所裹挟,30余载飘零沉浮,天南海北走遍,却再没有机会重返故土。

目睹此景很难不让人浮想:难道是苏家兄弟思归的深情感染了这里的水土,使得墓园中的古柏尽数倒向西南?

墓园中的柏树,摄影©孤城

苏辙曾给苏轼写诗,回忆初入仕途时“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后来苏轼又给苏辙写诗,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如今两兄弟再也不用担忧长路崎岖,也不必再奔波流离,他们长眠的地方,尽管离故乡那么遥远,却也有一座峨眉山静静陪伴,仿佛在抚慰他们一生的漂泊,用无尽的注视还给他们故乡的安宁与温柔。

苏轼和苏辙为什么会葬在郏县?

如果说真相只有一个,那么我想,真相就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9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80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51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73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5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2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8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038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1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5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5评论 2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