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九、惠捨(分二科) 卯一、徵
【云何惠捨?】
前面是第八科,就是「二道資糧」一共分十一科,這個第八科要「無障」。現在是第九科叫做「惠捨」,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怎麼叫做「惠捨」呢?這是「徵」。
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略標」。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略標
【謂若布施、其性無罪;為莊嚴心、為伴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修布施,是名惠捨。】
「謂若布施,其性無罪」,說這個修行人他也肯布施,而這布施這件事做的是有意義,沒有過失;這布施本身,你做的這個布施本身沒有過失的,所以叫「無罪」。「為莊嚴心,為伴助心」,說這個布施這件事;前面無罪是說沒有過失,下面說是有功德;能「莊嚴」你的心,「為伴助心」,它是做心的助件,能幫助他有成就的。「為資瑜伽」,幫助你修止觀的。「為得上義」,能夠得到無漏,這個殊勝的境界。「而修布施,是名叫做惠捨」。這前面一共有四種:莊嚴心、伴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這個「其性無罪」不在內;說「莊嚴心、伴助心、資瑜伽、得上義」,這四種功德的布施,這叫做「惠捨」。
《披尋記》八七五頁:
《謂若布施其性無罪等者:正行施時身語意業,名施自性。離諸過失,是名無罪。數數惠施制伏慳垢,名莊嚴心。善思俱行增長廣大,名伴助心。能為定地資糧名資瑜伽。能證上妙可愛樂事,名得上義。如是種種為所願樂而修布施,故名惠捨。》
「謂若布施其性無罪等者:正行施時身語意業,名施自性」,你正在做布施的時候,你的身業、語業、意業,就叫做施的自性、施的體性,這是施意。因為你做布施的時候,就是由你的心、你的意業表現在身語上,所以這三業都有布施的相貌,這叫做體性。「離諸過失,叫做無罪」,其實這裏邊也有很多的事情。「數數惠施制伏慳垢」,你常常的布施,能制伏你內心的慳吝的污染,使令你心清淨,叫做「莊嚴」,這人從無始劫以來都有這種問題,都有這個慳吝心,現在布施能把這慳吝心破除去,所以就心清淨了,叫做莊嚴。
「善思俱行增長廣大,名伴助心」,你用這個好心腸去做這件事,這個「善思俱行」,這個「善思」和你的心在一起活動去做這個布施的功德,而這件行動逐漸地「增長廣大」,那就叫做「伴助心」,它這個功德能幫助你心向於聖道,就是這樣意思。「能為定地資糧,名資瑜伽」,這個功德能為你得「定」、就是得三摩地,其實就是得聖道的因緣,資糧就是因;能為定地的因緣,所以叫做「資瑜伽」。「能證上妙可愛樂事,名得上義」,就是成就無漏的聖道了。「如是種種為所願樂而修布施」,叫做「惠捨」。
辰二、廣辨(分三科) 巳一、問
【問:誰能施?誰所施?用何施?何相施?云何施?何故施?由此因緣,施性無罪。】
這下面是第二科「廣辨」。前面是「略標」,下面廣說前面「略標」的意義。這廣辨裏面第一科是「問」。
「誰能施?誰所施?用何施?何相施?云何施?何故施?」一共是六個問題。「由此因緣,施性無罪」,這先解釋這個「無罪」,這叫做「無罪」。
這下面回答這個問題,分六科,第一科是「誰能施」,先「標」。
巳二、答(分六科) 午一、誰能施(分二科) 未一、標
【答誰能施者:謂施者、施主,是名能施。】
誰能夠做這個布施?實在是兩個人。這兩個人;一個是「施者」,一個是「施主」,這兩個人是能布施者,能布施的。這是「標」。
下面是「辨」,就是說明,分二科,第一科是「總徵」。
未二、辨(分二科) 申一、總徵
【云何施者?云何施主?】
這是問,就是徵。
下面第二科「別答」,分二科,第一科回答這個「施者」。
申二、別答(分二科) 酉一、施者
【謂若自手施,名為施者。】
就是說你自己用你的手去布施,這就是「施者」,就是這施的人,來執行這件事的那個人叫做「施者」。
酉二、施者
【若自物施、若欲樂施、非不樂施,名為施主。】
這什麼叫做「施主」呢?「若自物施」,若是你自己的,這東西是你所有權,你的所有權,說你是個主人,你是施主。「若欲樂施」,若是你歡喜,你歡喜施,你這個主人心裏面歡喜施。「非不樂施」,不是不願意施,這就叫做「施主」。如果是,你是所有權,這個物是你的所有權,而你自己親自去做這件事,那麼你又是「施者」,你又是「施主」。若是你自己沒有做這件事,你委託別的人做,那麼你是「施主」,而不是「施者」,那就是分兩個人了。
午二、誰所施(分三科) 未一、標
【誰所施者:謂四種所施。】
第二科,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誰是「所施」的呢?這個「所施」也就是接受你的布施那個人,是你所施的,這樣子。這是第一科是「標」。「謂四種所施」,有四種人是你所施給的,是標數。
下面「列」出來。
未二、列
【一有苦者,二有恩者,三親愛者,四尊勝者。】
這四種人。
下面第三科解釋這四種人,先解釋「有苦者」。
未三、釋(分四科) 申一、有苦者(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有苦者?】
這是「徵」,下面列出來。
酉二、列
【謂貧窮者、或乞丐者、或行路者、或希求者、或盲瞽者、或聾騃者、或無依者、或無趣者、匱乏種種資生具者。】
「謂貧窮」的人,生活困難。「或乞丐者」,這「乞丐者」就是乞求生活的人。前面說這「貧窮者」,或者就是指乞丐說,或者是他雖然是貧窮還不致於乞丐。「或行路」的人,他不是說一定是乞丐,也不是說是貧窮,但是他是離開了家到外邊去行路的人,那麼這也是…一行路離開了家,什麼事情都不方便、困難,所以他也是「有苦者」。「或希求者」,或是這個人他是希求這件事,希求這個東西的。「或盲瞽者」,就是眼睛不對了。「或聾騃者」,這個耳朵不對,「騃」是無所知,這個人很笨的。「或無依者」,沒有依靠的人。「或無趣者」,「無趣者」就是無家可歸的人,這種人。「匱乏種種資生具者」,缺少這個各式各樣的「資生具」,生活所需的東西他都沒有。
酉三、結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名有苦者。】
這第三科是結束。「復有所餘如是等類,名有苦者」,這前面舉出這幾個例子,還有其他的那些,這都叫做「有苦者」。
申二、有恩者(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有恩者?】
這是第二種。先是「徵」,下邊就列出來。
酉二、列
【謂或父母、或乳飲者、或養育者、或成長者、或於曠野沙磧等中能濟度者,或飢儉時能賑恤者、或怖怨敵而救援者,或被執縛而能解者、或遭疾病而救療者,教利益者教安樂者,引利益者引安樂者,隨所生起諸事務中為助伴者,同歡喜者同憂愁者,遭厄難時不相棄者。】
「謂或」父親、母親,這是於你有恩的。「乳飲者」,就是用乳給你飲的這個人,也是有恩的。或者是「養育者」,養育你的人,也可能就是父母,有可能不是,是另外的人,是養育你的生命的人。「或成長者」,或者是成長你的知識的人。「或於曠野沙磧等中能濟度者」,或者你在曠野裏面、在沙磧中有困難,那個人能來救濟你,這也是有恩者。「或飢儉時能賑恤者」,就是「飢儉」的時候,這荒年的時候,生活所需的這些衣食都是很少、很少,很多人都很困難,而這個人「能賑恤者」,能夠幫助你解除這些困難的人。
「或怖怨敵而救援者」,或者你有怨敵的恐怖,那個人能夠救護你,這也是有恩者。「或被執縛而能解者」,或者你被…或者是政府的警察,或者是土匪把你「執縛」了,而那個人能解除你這個問題的,也是有恩者。「或遭疾病而救療者」,有病,那個人能夠給你治這個病,把病治好了。「教利益者教安樂者」,他能夠開示你這個生財之道,這個現世的生活的問題,能夠教你得到這個利益的人,這是有恩者。「教安樂者」,他能開示你「諸惡其作眾善奉行」,令你得到安樂的人,這是有恩者。「引利益者引安樂者」,這個「引」就是擴大的意思,把你的利益給你擴大,你的安樂令你擴大,那個人。
「隨所生起諸事務中為助伴者」,隨你自己的智慧所計劃、發動的事情,有意義的事情,他能夠同你合作,幫助你的事情成功,這個也是有恩者。「同歡喜者」,你事業成功了,他不嫉妒、不破壞你,幫助你,和你一樣的歡喜,這個人也很難得,也是難得的,「同歡喜者」。「同憂愁者」,你若是失敗了,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他心裏也不歡喜,這個人也是你的有恩的人。「遭厄難時不相棄者」,你在如意的時候和你做朋友,現在你倒霉的時候他不離開你,這種人也是難得,這也是有恩者。
這前面第二科,現在下面第三科。
酉三、結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名有恩者。】
申三、親愛者(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親愛者?】
這是第三種。這是「徵」,下面第二科是列。
酉二、列
【謂諸親友,或於其處有愛有敬、或信順語、或數語言談論交往,或有親昵。】
「謂諸親友」,「親」就是「友」,就是有親愛的人。「或於其處有愛有敬」,這裡就列出來這個「親友」;或在這個地方他和你「有愛」還「有敬」,有感情它就是「有愛」,這個「敬」那就是有恭敬心,你一定是要有品德好,他就會有恭敬心。「或信順語」,或者你說話、或者他說話,彼此能夠信得及,這也是一個親愛者。「或數語言談論交往」,常常的在一起,歡喜在一起談話,有來往,這也是親愛者。「或有親暱」,就是常常親近的人。
酉三、結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說名親愛。】
下面是第四個「尊勝者」。
申四、尊勝者(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尊勝?】
酉二、列
【謂若沙門若婆羅門,世間同許為賢善者,離損害者極離害者,離貪欲者,為調伏貪而修行者,離瞋恚者,為調伏瞋而修行者,離愚痴者,為調伏痴而修行者。】
「謂若沙門、若婆羅門」,就是他有一個崇高的理想,能放下塵勞的事情,向於理想那裏去努力修行的人,這是叫做沙門、婆羅門。「沙門」,所有的出家修行的人,都名為「沙門」。婆羅門只是這一類的,這一種性的人,叫「婆羅門」。「世間同許為賢善者」,這也是尊勝的一種人;就是世間上的人,大家都同意這個人是有德行的人,那麼這就是尊勝者。
「離損害者,極離害者」,這個「損害」就是殺生,實在這個殺盜淫都是「損害」,都不是好事。現在單獨說殺生的話,不殺生就是「離損害者」。「極離害者」,這個「害」就是殺害人、殺的這個手段特別殘忍;而不做這種事,叫做「極離害者」。那麼這是有慈悲心的人,所以也是叫做尊勝。「離貪欲者」,前面這是殺生,下面是「離貪欲」的人,這個人也是尊勝。「為調伏貪而修行者」,說這個人還沒能離貪,但是他想要離貪,而肯這樣用功修行,這也是尊勝者。「離瞋恚」的人,他不忿怒,你怎麼樣傷害他,他不忿怒。「為調伏瞋而修行」的人,也是尊勝者。「離愚痴者」,這個「愚痴」在佛法裏面講:不知道世間、出世間的緣起,這個人就是「愚痴」;這個人沒有這種愚痴,這是尊勝者。「為調伏痴而修行者」也是尊勝者。
酉三、結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名尊勝者。】
這是「誰所施」,這是第二科,說完了。
(20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