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执扇绘山河——岳州扇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岳军专访

18岁踏上岳州扇传承之路,三十载春秋与扇为伍,以“脱俗”心态笑迎岳州扇非遗传承,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上,携岳州扇亮相非遗联展,他是岳州扇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岳军。见到他,我们看到了审慎虔诚的非遗态度。

刘岳军手举岳州扇

一、岳州扇的“风骨”

岳州扇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以本地楠竹与洞庭湖珍禽羽毛为原料,历经72道工序雕琢,衍生出羽毛扇、纸扇、绢扇等200余个品种。岁月流转间,制扇手艺人将古今特色巧妙融合,以勤学苦练的执着,让岳州扇从地方工艺跃升为岳阳城市名片,更在1975年确立了全国名扇的地位。

“你看这材料的花纹,天然形成,有的像凤眼,有的似豹纹,每把扇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传承人刘岳军手持一柄纸扇,眼中满是自豪。这把纸扇的扇骨由湘妃竹打造,极为珍贵,自古便有“一两湘妃四两金”的说法,即便在当代,一根极品斑竹原竹仍能价值万元,老料湘妃竹更是高达十几万元。面对如此高昂的成本,制扇匠人却始终坚守初心,将一生心血倾注于此。在他们看来,只有历经岁月沉淀、质地坚韧的竹子,才配成为岳州扇的脊梁,这不仅是对材料的严格要求,更是对岳州扇文化传承的庄严承诺。

刘岳军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扇面,介绍道:“扇面多用宣纸,绘上岳阳楼等岳阳代表性建筑或文化元素,虽精美,但扇骨才是一把扇子的灵魂。扇若无骨,何以成面;人若无骨,何以成事啊!”他感叹,如今市面上流行的廉价扇子,如同“软骨头”,徒有其表,失去了传统折扇可赏可玩的韵味。而此韵味,是手艺人对匠心的坚守,在"塑料化"的市场风势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强韧,再加上十年如一日的苦干实干才酝酿而成。

做非遗,讲究的就是纯朴。”面对当下五花八门的扇子,刘岳军态度坚决。而此"纯朴"则蕴含着丰富的含义:纯朴的扇面设计,纯朴的制作原料,纯朴的一心一意的工作态度,纯朴地发自内心地热爱制扇。他特别强调,制扇首重“磨刀”,磨刀也是一门"纯朴"的功夫。唯有打好基础,后续制作才能游刃有余。低头看着手上的道道刀痕,他坦然一笑,这些伤痕是岁月的勋章,见证着他在制扇路上经受的“千刀万剐”,更承载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从容与豁达。正是无数像刘岳军这样的匠人,以硬如竹骨的初心,将岳州扇打磨成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让这份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刘岳军跟实践团讲解

二、传承之路道阻且长,静心耐心是解方

出生于制扇世家的刘岳军,自幼便对岳州扇怀有深厚情感,18岁便接力父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岳州扇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正文,正式踏上岳州扇的传承之路。磨刀、劈片、边骨钻眼、刮楞等,72道工序步步走来,刘岳军的技艺日臻精湛,心也愈发沉稳安定。“真正沉下来后,每个制作步骤就都能静下来思索,学好了这些,那比什么都舒服。”刘老师感叹。

面对现代工业化机器所带来的便利与冲击,刘岳军仍旧执着地选择亲手触摸、挑选竹材,在刀刃游走中把握竹料的生命脉络,以匠人之心,让岳州扇回归质朴本貌,让悠悠竹香沁润心田。“以前书生带扇子,扇面可当‘名片’,写下地址互赠,类似于通讯录。”刘岳军轻轻一拔,扇面便从扇骨中脱离。如今,父子二人更是潜心研究书画艺术扇的制作,“潇湘八景”“清明上河图”等手绘扇面不断涌现。它们兼具艺术性与文化性,继承了岳州扇以字画传情达意的传统,又绘以当下时代的风物创新了表达样式,大大提升了扇子的审美价值,更使岳州扇以新面孔面对新世界,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底气"平视"这个世界。2008年,北京奥组委将刘岳军所在的巴陵扇社制作的“奥运会徽扇”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观赛的各国元首及贵宾,借此契机,沉寂许久的岳州扇重新走进大众视野,重焕别样生机。

刘岳军办公室的岳州扇和扇面

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刘岳军摸索着前进。当谈及传承人培养时,他表示:“不需要那种性格很急躁的,需要沉的下来的,因为这个东西工序太多,一般小孩坚持不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贴扇面、装扇骨,以后要是能建个传承基地,带着他们学打磨、雕刻,就更好了。”。因此,他珍惜每一个愿意了解岳州扇、发扬岳州扇技艺的年轻人,希望有更多青年队伍加入非遗传承中,静心耐心,在冷板凳上书写青春热血。

“手艺人是生存能力最强的。”采访时,刘岳军笑谈。三十年的摸爬滚打,刘岳军不但没有被非遗传承险、破圈难的现状所击败,而是转换思维,灵活适应形势,经济好便叫人多做,经济不好则亲力亲为,守稳技艺底线,以行动践行自己对岳州扇传承的庄重承诺。只要不改初心,精心耐心,岳州扇就能始终闪耀时代之光,为洞庭湖畔送来清风阵阵。

三、创新之源细而深,上新上心是活水

“用普通竹子做素面扇子,让大家自己动手画画,价格便宜些,人人都买得起。”说起岳州扇的推广,刘岳军的想法很实在。过去,非遗工艺品总让人觉得价格高、难亲近,如今几十元的素面扇,不仅打开了市场,还让大伙有机会亲手参与创作。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岳州扇,刘岳军还学会了“玩”抖音。他和手艺人拍视频展示制扇过程,从劈竹、烤弯扇骨,到糊面、绘画,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就连演员“李二牛”都曾找上门来学习。这些短视频,创新了传播渠道,让大山里的手艺,展厅里的扇子,通过网络走进了全国各地的手机屏幕,迎来更广阔的天地。此外,他还往文创的方向迈进,把大大小小的扇子"浓缩"为精致的冰箱贴,体现了传统手艺人为贴近当下人们生活,贴近当代市场趋势和文化发展走向而付出的思考与努力。刘岳军常说,守住一门手艺,就是守住一段历史。靠着亲民的价格、创新的载体,还有新媒介的传播,岳州扇正慢慢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把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扇子,在新时代里,依然能扇出属于自己的清风。

刘岳军与团队合照

从巴陵扇社到国际亮相,从民间工艺到非遗文化,这把会随时间而韵味欲浓的折扇,也因刘岳军的接力奋进增添了文化厚度与时代温度。他眼中,岳州扇是湖湘文化里的小小工艺,更是他人生轨迹里的熠熠灯塔。时逢仲夏,岳州扇送来阵阵清风,传递千年湖湘风韵,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慰藉与享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