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罗辑思维》关于游戏的文章。发现里面很有意思的观点。对于我们一般的不沉迷电子游戏的人,对电子游戏的感官肯定是不好,玩游戏成瘾。一般的观点是既伤身体又耽误正事。罗振宇解说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刘梦霏的观点,游戏提供的是可能性,让玩家重回狩猎采集的祖先是生活方式的游戏。这种游戏,填补当代工业社会中断裂的意义链条。狩猎采集时代的生活方式是一边探索乐趣,一边支撑生活,如捕猎,做工具。
文明社会在一万年间快速发展,人类基因却没有来得及进化,游戏恰好提供的就是重回一万年前的模式,探索乐趣,大量社交闲时,及时反馈。
沉迷游戏不是游戏的错,是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生活断裂的问题。这个责任不该由游戏来承担。
所以问题来了,游戏要禁止吗?
答案是不必。
因为游戏是一种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有机会弥补这种裂缝。在方方面面的游戏化,能帮助我们满足身体底层需求。游戏化的方法可以帮你调节情绪,把工作学习调节成,既不无聊也不焦虑。
《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科恩博士,就是一个把生活与工作都能玩好的能人!他认为会玩的人,会更好平衡工作与生活,提高生活的趣味,减少压力,提高效率,增加创新的可能,使生活更加富足且有意义。
他提出的众多的游戏中有一种叫想象游戏。在面对乏味的事的时候,让他们变得有趣。例如,如果你要搞定成堆的文书工作,可以假装自己是飞行员或宇航员,正在核对起飞前的清单。
这样的想象,会不会让你觉得你现在手头上的工作更加有意义,从心里不那么排斥呢。
明白了游戏是人类底层需要,那就想方设法顺意身体需求,以达到最佳状态。
我也把游戏运用在生活上。
前些天女儿拒绝上幼儿园,对上学有抵触。我想到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引导。我向女儿发起了请求,请求她帮忙每天记下班主任衣服的颜色。最初几天女儿积极性很高,每天高高兴兴的回来汇报。一个星期过去了,好玩的情绪已经用完了,我又换了一个玩法,每天从幼儿园回来,让她把当天的日期在日历上打勾,并数一下本周剩余上学天数,这样上学积极性再次被激发。
游戏结合学习与工作,改善乏味枯燥的感受,使我们达到心流的心理状态。一种全神贯注的沉浸其中去做一件事的状态。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是人主动重建紧密联系的可能。未来时代,可能一切都是游戏。
在与小孩的互动中,小孩的教育中,游戏必不可少。可是在成人的世界里,要把游戏与工作结合起来,可能还需要一段很漫长的时间,可这样的努力值得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