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刚开始写作,对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清醒的认知和深刻的批判。对人性的观察也没有那么细致入微,但好在,我就是芸芸众生之一,简单,平庸,世俗,也没有多高尚。对自己人性的剖析,也能代表了一部分人吧。
正文:
这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崇尚及时行乐,包括你,包括我。最典型的代表事件,一个是剁手党的买买买,仿佛没有什么是购物不能解决的。一个就是减肥党的吃吃吃,似乎没有什么能抵挡一顿美食的诱惑。可为什么还有一大堆人总嚷嚷着“再买就剁手”,“要么瘦要么死”?归根结底,一次次的放纵自己买买买,吃吃吃,你有真的爽到吗?
这时,我必须引入一个概念,预期情绪。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它。
预期情绪,是你在做一件决策时产生的情绪。
举个例子,决策“吃晚饭”这件事。如果选择吃,就开心。开心,就是你决策“吃”的预期情绪。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理论:效用理论,即正面的预期情绪会推动我们做出决定,负面的预期情绪则相反。
回到刚才的例子,我们打算下一个决策“吃晚饭”,这时的预期情绪是“开心”,这个正面的情绪会推动我们做出“吃晚饭”这个决定。
预期情绪会影响决策的结果,但与决策后的情绪无关。
我们来说说正面情绪。继续刚才的例子。你开心,你就喜欢吃这个决策,那就吃了。但吃了晚饭之后,你就因为这个决策开心了?吃晚饭开心——决定继续决策“吃”——”吃“之后是否开心,与决策”吃“无关。解释一下这个结果:决策一件事,一般是在一定条件下,并且决策需要权衡。比如加班时间很赶,来不及吃晚饭,吃了可能会导致自己丢一个大单子;或者正在控制饮食,应该不吃晚饭,吃了会让自己又一次减肥失败;或者胃胀,不应该吃晚饭,吃了会更不舒服等等。如果吃了,你让自己的欲望占上风,即决策“吃”——开心——吃之后是否开心,与决策“吃”无关。
接着,我们来说说负面情绪。此时,引入一个概念“归因效应”,意思是当我们失去一件东西时,我们会合理归因,以降低痛苦感。一般,我们认为“失去的痛苦是得到的快乐的2倍”,比如我们丢了100块钱的痛苦会在绝对值上远超比捡到100块钱的快乐。但实际调查结果显示,二者差不多。即我们丢100块钱的痛苦程度和捡到100块钱的快乐程度相差不多,就是因为归因效应。当我们失去一件事物而产生痛苦时,我们会合理归因,降低痛苦感。所以,在决策一些事情时,我们会错误的放大失败后的痛苦感,使我们的选择趋于保守。
所以,我们要理性的看待预期情绪。
首先,不要在决策时,让预期情绪影响决策结果,因为此时的情绪与决策后的情绪无关。其次,合理预估痛苦感,不要让它对预期情绪产生过多的消极影响。
如何采取行动,做到如上这两点呢?
三步走。一:记录决策时的情绪;二:决策后,再次记录自己的心理感受。三:比较二者的区别,建立正确的反馈和感知。如此三五个决策之后,便能形成正确的反馈机制了。
有了以上理论基础的指导,我们再来谈“买买买”和“吃吃吃”。如果你称自己是剁手党,如果你总嚷嚷着减肥,请你直面自己的情绪。认真如实地记录下每次决定“买”和“买”之后的情绪,决定“吃”和“吃”之后的情绪。如果你预算充足,合理消费,你就不会称自己为“剁手党”,如果你对自己身材满意,对美食有抵抗力,你也不会总嚷嚷着减肥。直面自己每次“买”和“吃”之后的情绪,爽与不爽,记录对比几次,你自然心中有数。
愿每一个奋力前行的人,都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