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匆匆写了这篇文章,后来想想还是有不妥就想着重新写一下,“常识”问题是个有趣的话题。
某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有小品,我记得台词说“睡了两天席梦思,回来往炕上按弹簧”。
也是某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节目,台词说“电梯里进去一个老太太,出来一个小姑娘”
有点数据,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在城市里普及户户通电,到70年代基本完成,而全国性的户户通电,所谓全国性是指包括了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是到2015年才基本完成。
20世纪80年代我们实现了城市里的自来水供水覆盖,那么农村呢?按“十三五计划”到2025年我们可以实现88%的自来水供水覆盖率。
截至2023年,我国持有护照的人口为1.4亿,占总人口 10%
根据我国乘坐火车,飞机人口的统计情况,到2023年底,据推测我国仍然有1到2亿人口从未搭乘过火车包括(高铁和绿皮车),有8到9亿没有乘坐过飞机。
为什么要聊聊小品台词和上面那点数据呢?这是看到这两天一个新闻以及很多人的评论;
新闻载:1月9日,日本兵库县发生一起悲剧。两名中国女游客在铁路道口等待红绿灯期间,被列车撞击,不幸身亡。据列车驾驶员描述,由于她们并肩站在护栏内侧,且被电线杆遮挡,导致自己未能及时察觉。初步调查显示,两人疑似错站等候区域才酿此大祸。警方在现场发现两本中国护照,后续将确认死者身份,并对事故详情展开深入调查 。
这是一起不幸事件,正常来说,大多数时候都应该为死者表示惋惜。快过年了,这时候,不知道家人心情如何。
有种声音说“不去就好了”,这种观点没什么好讲的,但凡有人在国外有什么故事这句话算是个标准回复,所以没什么好讨论的。想说的是另一种占了大多数的观点"这是常识“。有人认为两个女生应该有基本的“常识”,但这里的问题是不考虑国际间的文化差异,所谓常识,它的普遍性存在问题。
一般来说,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经验积累所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普遍认同的观点。它不需要专门学习,而是通过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和个人体验自然形成。常识通常包括对自然现象、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基本逻辑的理解。
注意到没有,通过上一段的描述,一个推论是常识是受文化,社会,地区差异影响的。即便是在国内,地区与地区间的常识很必定是有不同的。
如果再从我开头所引用的小品例子和数据里,我们还可以推出一个结论:
一些人认为是常识的事在一部分人那还真就未必是个常识,发展的不平稳,文化传统都能造成一种所谓“常识”的缺失。
常识可能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常识的局限性,二是常识的多样性。
常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常识往往是基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文化背景形成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一些常识可能就不再适用。例如,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日心说”是错误的,而“地心说”才是正确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日心说”的正确性,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常识观念。这说明常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更新和完善。
常识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因此他们对常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医学常识是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些医学常识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同样,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农业生产方面的常识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对于一个城市居民来说,这些常识可能并不熟悉。这种多样性使得常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知识储备。
理解了常识的局限性与多样性之后,我们再回看那起日本铁路道口的悲剧,便能有更深刻的认知。在城市生活、经常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或许自小就被反复教导要在安全区域候车,那些交通规则早已深深刻在脑海,成为了他们眼中不容置疑的常识。然而,对于生活在交通设施相对落后、出行方式较为单一地区的人而言,这些在复杂交通体系下形成的规则,可能根本不在他们日常接触和学习的范畴内。
所以这所谓的“常识问题”就不是一个常识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常识问题呢?从常识角度去评论别人的才存在”常识“问题,用一个自己的习以为常去“共情”别人才是常识性错误。
退一步,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不同决定了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平行道口”而且事实上我们无法判断当事人当时是怎么想的。人都有所谓的“懵逼”时刻。
也许她们当时正沉浸在旅行的兴奋之中,注意力被周围陌生而新奇的环境所分散;又或许她们看到其他当地人站在类似位置,便以为那就是正确的等待区域。在异国他乡,面对与国内截然不同的交通设施和规则,她们内心可能充满了迷茫与不安,只是在凭借着自己有限的认知去行动。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结果的惨痛,就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她们缺乏所谓的 “常识”。在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我们摒弃那种片面的指责心态,以一种更具同理心和包容力的视角去看待这起悲剧。
今天在一位王海滨老师的社媒上看到,他写了很长一段文字,有两段我觉得我能在这篇文章里引用:
“在昂山市场去看一家画店,店主兄妹颇有文人的气质,沉静内敛,颇为文雅,但对我们明显的疏离。
后来是随行的年轻人,怕老人爬梯子取画摔倒,纷纷上去帮忙。
善意赢得善意,两位老人才打开心扉跟我们攀谈。”
王老师最那段文字的最后这样写到:
“为研究社会科学的爱好,我行走中南半岛,看社会变革,衡量文化渊源影响人的行为模式和方法论。
不得不承认,中华文化三千年,固然驯化了中国人,能够在一段时间里卷出物质的发展,也盈亏同源,驯化出一批反对者,为成为他们反对的人,反抗造反,颠覆传统,周而复始,原地螺旋,看不到文明进化”
这是很长一段文字,但是我估摸着适合发在这里的也就这一段,我想用这两段文字说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如果对于那些你不能理解的东西真的想说点什么,那么从一个善良的角度出发也许更合适些,而保持善良不轻易评价别人也是一种“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