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创业

2012年7月份,我和老吴一起走进了位于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在这里攻读了两年工商管理硕士。

读完MBA我总结了一下,至少有3方面收获。

第一,增加了信心。

我以前是自考大专学历,现在是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连升两级,犹如鸟枪换成了大炮!

或者按我一个老朋友的说法:卖豆腐的杀了一头猪,闹大了!

虽然,自从拿到了毕业证,一次也没用过。同样,心里也没再想过学历高低的事。

坦然了!

第二,把实践升华到理论。

我在读MBA之前,在企业里工作了10年时间,文案、策划、营销、销售、运营、管理几乎干遍了,但没有一样是科班出身。

记得,刚来北京时,我带着几十篇已经刊发的报纸软文去“昌荣广告”面试。那个创意总监看过以后,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话,“看的出来是用心写的!”言外之意就是,我的文案里差些技巧。

其实,这个点评挺客观的,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乃至后面做销售、运营、管理时也是这种感觉,始终处于“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

也就是,没有把实践上升到理论,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

正好,前辈们在设计MBA专业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把本科毕业3年和专科毕业5年作为了硬性报考条件,让学生们在摸爬滚打后带着问题来上课。

同时,MBA的教学方式设计为:专业知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一剑刺穿理论和实践两个问题,让大家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第三,结交了一些朋友。

这些朋友可能对自己的业务没有什么帮助,但当时几乎每个读mba的人,在入学自我介绍时,都会说自己读MBA是为了认识更多的人,不知道他们在毕业后是否还这么说呢。

我在念MBA前后新交了3拨朋友。

一拨,是在华杰辅导班认识的备考同学,他们也都考上了MBA,有北京政法的、社科院的、邮电、外经贸等学校,一晃过去11年了,我们还走动着,每年都会聚一、二次;

一拨,是在人大一勺池晨练英语时认识的,他们有的人是为了出国、有的是为了读博、还有个别纯属励志练着玩,一晃10年过去了,我和其中的3位还组建一个小圈子,名曰“群英会”;

最后一拨,就是在中国农业大学读MBA时认识的,当时两个班有100多人,后来因为炒期货,我们跨班级组织了一个小圈子,5、6位同学,现在联系的相对频繁。

2014年毕业之时,正值“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高峰期之际,那年冬天,我有幸到中关村创业大街喝了几次咖啡,简单感受了一下热闹朝天的创业氛围。

不经意间,脑海里就冒出一个念头,我也要创业。

2015年春季过后,我就辞职创业了。

说实话,我的创业之路还是比较顺利的。

创业的3件大事,找人、找钱、找方向,我就沿着这个逻辑说吧。

先说找人。

柳传志说,搭班子、带队伍、定战略。创业第一件事就是找合伙人。

那么,合伙人怎么个找法呢?

基本有3个原则。

一个原则是找熟人。或同学、或朋友、或同事,这样彼此了解,省去一些磨合;

一个原则是要互补。或是专业互补,或是性格互补等,各有所长,容易推进工作;

第3个原则是,合伙人不宜多也不宜少,2-3位为最佳,好决策,效率高。

我们做的是在线教育,而我本人是做教育的,考虑到互补性,我需要一位互联网技术专业人士做合伙人。正好,我老家的侄子,小熊在新浪做技术开发,我就把创业的想法和他聊了一次,他当即表示愿意参与。

最初几个月是兼职的形式,等到了2015年5月1日,小熊就辞去了新浪的工作,全职参与了。

再说融资。

最开始,我是找专业的投资人投资,先先后后改了几十版BP,大大小小投资人也见了10几位,但这条路还是没走通。

最后,我们的种子资金是3F投资的,涵盖了20多位投资人。

这20多人是怎么确定的呢?

2012年结婚时,来了100多位朋友参加酒席,我把这里面的人筛选出20多位作为3F的候选人,或者发微信,或者打电话,大家都挺爽快的,最后90%的人都投资了。

然后是找方向。

找人、找钱、找方向这3件大事当中,只有找方向慢了一点。

坦白的讲,我在这块不敢谈经验,因为我们的创业方向也一直在调整。记得一位投资人也说过,不管最初设想多么酷,创业成功时,90%的人都更换了产品方向,而且不只一次。

最初,我们做的经验分享网,类似于微信即将推出的“付费阅读”,做了几个月吧,没做起来。具体原因,不在此多说了,创业之后我每年都会做两次总结,有机会给大家分享细节。

之后,又调整为达人电商,类似于“小红书”,即通过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种草,然后开店卖货,这个方向做时间的很短,感觉不好做,马上就调整了。

到了2016年,诞生了一项新技术-百群联播,我们就开始组织家庭教育老师和微信群主,开展家庭教育类的公益讲座,很快就号召了几百个群一起联播,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每次直播每个群都要支付10元费用,几百个群就是几千块,相当吓人。紧接着,我们进行简单的调整,在这个免费基础上叠加收费直播。

这个模式还可以,有了些收入。

到了2016年8月份左右,我们开会商议了一下,把这个付费听课的模式固定下,开发一个泛亲子教育付费网站,嵌在微信公众号里面,做知识付费。

这样,我们的创业方向就基本固定了下来,一边录制课程,一边销售课程,非常清晰、非常简单。

另外,我得到了许多贵人相助,大概有几十位。

这里我先介绍其中的3位贵人,后面我想写一本书,名字就叫《感恩我的那些贵人》。

一位是张老师,她是3F投资人之一。

我和张老师并不认识,是我的一位老领导,引荐我们见面谈的投资事宜。

第一次见面,是在我们办公室楼下的咖啡厅,聊了大概20分钟左右,张老师就说她要投资。

我的老领导问她投多少呢?她说20万吧!

我当时挺高兴的,还想着让张老师多问一些问题。

但张老师没有再问,又聊了一小会儿,第一次见面就结束了。

大概过了一个星期,老领导通知我去北京银行把支票领了。

另一位是邓老师。邓老师也是20位3F投资人之一,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也就是我们的房东。

从2015年创业开始,邓老师就给我们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室,水、电、网络、物业、房租全免,家具齐全。

到现在过去5年了,继续免费中。

邓老师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也讲不清楚。只记得2004年,邓老师去我老家参加我表哥的婚礼,我当时正好在石家庄。

他们到石家庄的时候,我租了一辆面包车把他们接到了村里;邓老师走的时候,我又把他们送到了汽车站,并买了一些面包、火腿肠之类的让他和刘姐在路上吃。

当时,邓老师说,“这小伙子不错!”

第三位贵人是黄老师。黄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家庭教育专家,出版了4本亲子教育方面的专业书籍,其中一本是俞敏洪做的序,我和黄老师认识过程也颇为传奇。

因为业务需要,我要找几位专业的亲子专家来讲课。但我身边并没有这样人。于是,我开始在微博上和相关网站上搜索、留言。记不得联系了多少位了,10几位是有的,但只有黄老师答应了。

我看黄老师回复了信息,我就接着说,“黄老师,我们是一家创业公司,目前讲座是公益性质,所以,没有课时费,您愿意支持一下吗?”

黄老师说,“我愿意……”

然后,黄老师就以百群联播的形式讲了2次课,每次1小时左右,主题是《性格养成在童年,人生教育在父母》,反响非常好!

探路成功后,我和黄老师沟通了一下,系统的设计了4个深度模块,就开始做收费微课了。

记得当时,收到了几万块学费吧,我就把课时费转给了黄老师,但黄老师怎么都不要。

后面,我给了黄老师一些股份,聘请黄老师做了我们的课程顾问。

但是通常,课程、工作、生活等等各种问题我都向她咨询,她也不吝赐教。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认为我的创业非常顺利是吧。确实,我也没有说半句假话,但有一个问题,一直没解决,那就是不挣钱!

上面我也说了,在微信群做付费直播时有些收入,但运营环节比较繁琐,不容易复制,所以,我们开发了知识付费网站,但网站一开发出来,就设计一个硬性问题,推广。

我呢,创业之前干的就是产品策划、市场推广,又读了MBA,按理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当时怎么也做不起来。

要么,推广方式需要大笔资金;要么,需要专业人才配合。

总之,当时我们所能想到的方法,以我们当时的资源都无法完成。

眼看进入2016年春节了,新的融资没进来,新的模式推广不起来,账上的资金又所剩不多,再加上创投界一个不成文的说法:一个项目如果做了18个月没有起色,那就很难起来了!

那个状态、那种感觉、那个滋味……没法说了,大家自己去感受吧!

但3个月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