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进肚子里的回忆

凉皮


锅贴

大家一定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在外求学,工作,回到家乡,放下行李,就义无反顾的奔赴当地的一家小吃店,狼吞虎咽的吃上一碗梦牵魂绕的小吃,擦擦嘴,再浮现出几个关于小吃的童年记忆,那种甜蜜和满足感涌上心头,为归家的旅程增加了踏实感。

童年的记忆中,在外吃饭的机会不多,只是偶尔在电影结束后或某个节假日,父母带我们去街口的食堂吃饭,孩子们乖乖的坐在长木凳上等待,父母买餐票,排队领餐,食堂热气腾腾,蒸凉皮的大锅咕咚咕咚的冒着热气,几张白棉布,几把大刀,有节律的切割声,扎着小辫翘首等待的我们,一家人,几个头,凑在一起,分吃一碗凉皮,几个锅贴,竟成了那个时期最美好的回忆。那时没有山珍海味,凉皮和锅贴都成了美味佳肴,也是和父母共度美好时光的调味剂。

到了中学的年纪,早上第二节下课铃声一响,我们飞似的冲出教室,飞奔到校门口的小吃店,发育期每天都在经历着饥饿的折磨,课间的一碗凉皮几个锅贴成了成长期的养料,那家破旧而有些油腻的小吃店竟成了我们青春期最美好的回忆。

到了求学的年纪,每年寒暑假才回一次家,坐了一晚上的火车,灰头土脸的我们拖着疲惫和大包小包,也不忘下车之后飞奔到火车站前的小吃店去吃一碗凉皮锅贴,求学的日子没有钱,每天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但是面对同样寡淡的家乡小吃,我们却吃出了油腻的丰盛感,一碗小吃,让青春期的我们在外面对各种困惑和伤痛,都一一化解,因为这一刻家近了,父母近了,最难过的时候,最迷茫的时候,家和父母就是港湾。求学期的家乡小吃就是排解青春期烦恼的良药。

转眼到了工作的年纪,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我们在异地他乡也处处寻觅着家乡的味道,怎奈总是形似神不似,总少了一点什么。偶尔有机会回老家一次,也是走街串巷的寻找童年味道。记得一年春节和几个表哥表姐从全国各地赶回,大家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的去吃凉皮,十几个人,十几碗凉皮,白色的凉皮,红艳油亮的辣子,很是壮观,有人一碗不过瘾,来个三四碗,大家衣着光鲜,无论职业,地位,在童年的味道来袭时,都褪去了身份,在街边热火的灶台前,在简陋的桌椅上,大家有说有笑,尽情的享用着童年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成年期,无论你身在何处,在家乡的街道上吃一碗童年的味道成了最奢侈但是最幸福的事儿。

今天陪先生在广东的县城吃他的童年味道,腌面和青草汤,味道不错,但是比起我大西北的凉皮却总是少了些什么,他吃的津津有味,说的有滋有味,也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赋予每个人不同的意义吧。

回忆,是一件美好而又温暖的陈年往事,我们可以用双眼去看每一处风景;我们可以用心去体会每一个回忆;我们可以用声音去传递每一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用味蕾去回味,把记忆和美好狠狠的吃进肚子里。家乡的回忆,有了视觉,感觉,听觉,味觉的体验,多了一些完整,更加深刻了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