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你来人间走一遭,只想看看太阳

“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热爱生活。”

《局外人》

在地铁上看完了加缪的《局外人》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就石破天惊。“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周遭所有的事情都无所谓的一个人。

妈妈死了,他没有哭,反而是跟工作人员一起喝酒,抽烟,看滑稽电影,跟女人在一起。

玛丽问他是否爱她,他说无所谓。

莱蒙问他是否愿意和他做个朋友,能否帮他写信辱骂情妇,他觉得也未曾不可。

老板让他去巴黎创建办事处,被他一口回绝。即便巴黎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升迁之途。

与《小公务员之死》相反,默尔索一副万事不关心的样子

对于这个世界,他似乎寂寞而又疏离。

后来在海滩上,莱蒙情妇的弟弟来寻仇,默尔索觉得他们挡住了太阳,然后扣动了扳机,开了枪。

“我只觉得铙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枪机扳动了……”

然后就是乌泱泱的审判,在审判中,默尔索没有表现出对生死有太深的渴望,他关注的点不是他该怎么洗脱罪行,而是审判现场形形色色的人和物事,比如说玛丽的衣服和神情,记者的扇子等等。

他本想想说一些话,但是他的律师告诉他,你什么都不要说,这对你有好处。

于是默尔索默默的闭了嘴,然后一步一步被送上断头台。

法庭上,大家对于默尔索防卫过当的罪行没有什么讨论,检察官一直在指控他在母亲死后没有表现出悲伤没有哭泣。指控他去看滑稽戏,请别人抽烟。

在审判中,默尔索就像是一个局外人,在经历着与自己完全不相关的审判。他被塑造成一个他自己都不认识的样子,冷血,不孝。

“没有灵魂,没有丝毫人性,没有任何一条在人类灵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

律师让他出言否定,让他表示自己对母亲的死亡很悲痛,但是默尔索执意不肯违背本性,不肯为保命谄媚大众。

于是默尔索稀里糊涂的被送进了监狱。

随后,神父来劝他皈依,他对神父念念叨叨的话已经无限厌烦,怒斥道:

“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神甫)有把握得多”。

在监狱里,他开始面对墙壁,回忆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一生还是幸福的。

“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默尔索似乎就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在所有人都遵循着世俗的痕迹对死亡表示悲伤时,默尔索执意的忠于自己的感情,对母亲的去世,他不是不悲伤,但是他也不愿为做戏而哭天抢地。

甚至对于大家都相信或寄予希望的另一个世界,他也是一个局外人。

无论神甫怎么耐心劝导他皈依基督,虔心忏悔,都被他狠狠的拒绝了。

在以后身陷囹圄的漫长岁月里,他保持了一贯的冷漠态度。

“尽管挂着遮帘,阳光仍从一些缝隙投射进来”

似乎,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一遭,只为看看太阳。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虽千万人吾往矣”。默尔索就象是一个不肯让步的斗士,在跟这个荒诞的世界对抗。

不过我觉得,与这个荒诞的世界相比,最后还是默尔索赢了。

他直到最后一刻,都认为自己是幸福的,没有丝毫的后悔与乞怜,始终忠于自己的感情,在人格逐渐泯灭的世界里,保持自己最后一点本真,不肯有半点的让步。

默尔索说,“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他固执的追寻自己的本真,不肯向这个荒诞的世界有哪怕一点点的妥协。

所以,他执意不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律规则。甘心做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局外人。

加缪荒谬论中一个有名的论点:“人生没有希望但并不包含绝望。所以,要活得真实而不虚伪,就必须坚守下去,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没有退路可走。”

主人公默尔索似乎就是这样,不愿意为世俗的一点点利益放弃自己的本真,似乎,对这个世界,与默尔索来说,就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对抗。

甚至到了文末,他说:“我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默尔索至死都是幸福的。

作为法国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在加缪看来,“所谓荒诞,是指非理性和非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弄个水落石出的呼唤响彻人心。”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

“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但是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儿把握。但是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

在局外人的结尾,默尔索有这样一段独白。于他来说,他存在过,因此有绝对的把握,自我的存在面临死亡的时刻,默而索找到了真理。即便来走一遭,只是看看太阳。以局外人的身份存在,以局外人的身份死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60),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最后以《西西弗神话》最后一章作结。

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在痛苦的大地上,它是不知疲倦的麦草、苦涩的食物,是大海边吹来的寒风,是古老而新鲜的曙光。

在长期的争斗中,我们必将和这些事物一起,重造这个时代的灵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