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共读的内容中,张文质老师写到:“在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家长一边拿着棍棒严厉地体罚孩子,一边哭着对孩子说:‘孩子,我也不想打你,打在你身上,疼在我心上,但是,我又不能不打啊!’“说着说着,挨打的和打人的一般都会泪流满面。读到此处,我的心像被刀割一般,因为这说的就是曾经的我。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满脸都是血的情景。
我的大宝亿涛小时候不爱运动,这应该和孩子比较胖有很大的关系。孩子0-4岁跟奶奶在老家生活,当他四岁的时候就跟我和老公在广东生活。每天我们晚上去散步,周末去公园玩,孩子就特别不想走路,只要需要走路的地方,他就磨磨蹭蹭,无精打采。对此,我用了很多的办法,鼓励、讲道理、找同伴一起行动,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在他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周末,我约了亿涛的同学,一共有三个家庭一起去虎门大岭山森林公园游玩,一起环湖徒步,一起野餐,一起游戏。大岭山森林公园,群山起伏、峰峦叠嶂,青山绿水,风景优美,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氧吧,这本来是非常令人愉快的亲子活动,但结果却因为我的一个惩罚举动不了了之,也让我终身后悔。
那天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绕湖走一圈,刚宣布徒步开始,亿涛就表现出不满,他不想走路,但大家都走了,他也只好慢慢跟着,还没走200米,他就抱怨说他的肺疼。我是了解的,来的路上有说有笑,没有理由才刚开始徒步就说肺疼,我还是第一次听人说“肺疼”这个概念,所以我当下就判定,这就是偷懒的说辞,不以为然。后面的徒步过程中,亿涛不止一次的抗议不走了,不止一次的说“肺疼、腿疼、这疼、那疼”,终于,我忍不住爆发了,一个巴掌打过去,很遗憾,很后悔——孩子的头一偏,这一巴掌打在一孩子的鼻子上。结果可想而知,鼻子瞬间流血了,嘴上、脸上都是血。孩子哭着,我也哭着,其他的孩子和爸爸妈妈都围了过来……
现在回溯这件事情的始末,我仍然后悔不已,为什么活动前不跟孩子们商量活动项目的安排?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项目替换徒步?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换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而我选择了最愚蠢最愚蠢的一种!
张文质老师说:“惩罚,尤其是过于严厉地对孩子进行惩罚,对父母本身也是一种伤害。大多父母在打过孩子之后都会陷入懊恼或悔恨之中,往往会让父母想到自己教育的无能与无力,而且打骂孩子之后整个家庭的氛围免不了会遭受破坏,这种情况还很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是的,这就是说我,这种伤害,会持续很长的时间,甚至一辈子!
那应该是我记忆中,最后一次打亿涛。后面的日子,我首先改变了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接纳孩子的不足,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接受我认为好的东西,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特质,孩子慢慢地表现更好了。
就说在运动方面,亿涛他自己完会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中考时,体育是需要计入总分的,对于体育是弱项的他,居然主动约了体育老师利用周日下午返校的时间单独训练,居然利用课间的时间练习排球。结果,当然也是好的,中考,孩子的体育成绩是40分满分 。对于进入高一的亿涛,有一天主动告诉我,每天晚上和同宿舍的同学在操场跑两圈。
这些,对于我来说是真的值得深刻的反思的。孩子成长需要时间,我们认为好的,孩子的当下不一定能接受,那于我们做父母的,就一定要接纳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改变。棍棒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效,但却会给孩子留下长久的阴影,父母需要给孩子建立一套明确的惩罚制度,但所有的惩罚必须有边界,才能既达到警戒,也不至于伤害孩子,伤害自己。
张文质老师写的话,我与大家共勉:“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杜绝坏习惯,明确的惩罚制度很有必要,我把对儿童的惩罚与教育采取登记管理的原则,分成七个等级:提醒、批评、冷落、斥责,剥夺、禁闭、罚打等,父母首先要对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要随机指点,随处指导,重要的是要在孩子第一次犯错时就能给予他正确的教育,抓住了起始处,也就能避免孩子走上错误的成长之路。”
也以此告诫正在带二胎的我和蜜友们,一定要和孩子住在一起,用心陪伴孩子,慎用惩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