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手了个 MacBook,正用它打这篇稿子~
纯粹是为了写稿用,因为除了上班,平常都是用手机,已经一年多不用 PC 或者笔记本了。前面几篇都是用手机编辑然后请朋友发的你相信吗?
公司附近就是苹果店,昨天加了个班之后就溜达过去了。接待我的姑娘短发甜美,而且特别实在,上来就告诉我 MacBook 的 i5 处理器和 Pro 的并不一样,叫人不由得心生好感。
买完之后我捋顺了下整个挑选比较的过程,感觉跟买保险完全是一个套路,我就拿最常见的买重疾险的例子类比一下,跟大家讲讲。背景是最近一个朋友的挑选过程,一个 35 岁已婚男性给全家加重疾保障,最后敲定的过程。
先看怎么挑电脑
明确目的
我想要买电脑,目的非常简单,就是用来打字写稿发公众号,至于其他的上网看电影等用途都是放在后面的。
细化功能
我需要的电脑要符合以下几个需求:
1. 主要写稿,编辑文字和图片
2. 喜欢看电影和剧
3. 不打游戏,不进行专业的影音编辑
4. 需要经常随身携带(写稿必去咖啡馆)
5. 耐用,抗操,能不换就不换
对应产品特点:
1. 适合打字,编辑简单的文字图片等格式
2. 轻薄,方便携带,容易装进包里
3. 不需要很厉害的内存,硬盘差不多就行
4. 屏幕好一些,视觉效果清晰
好,明确了以上之后,看得出我其实需要的是很基本的功能,市面主流的配置基本都可以满足我。
挑选品牌
很快就选定 Apple,两个原因:
1. 品牌有保证,贵是有原因的,Mac 的稳定性是很好的。问了几个朋友,都说 Mac 可以,无非是在 Book、Air 和 Pro中选择。
2. 因为我自己不太懂电脑,公司旁边就有一家两层的 Apple 店,无论是咨询,买,维修,都很方便。之前帮朋友带过手机也带过 Mac,服务都很到位。
中间也考虑过回大陆买个笔记本,同样的配置价格大概一半就够了,而且Windows系统我也比较熟悉。但是确实想尝试些新的东西,而且型号品牌太多,也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再选择,这都是成本。
所以品牌有时候是个很有力的质量保证,贵出来的价钱是用来节省你挑选比较的过程。
选择型号配置
到店里看了实物之后,基本我就敲定12寸的 Macbook 了,毕竟大小和重量太适合。Pro 配置好些,但屏幕不如 MacBook,Air 除了薄但还是重。
MacBook 标准配置有两款:
我在这个地方纠结的时间比较长。这两款的主要区别有 2 个,处理器 m3和 i5,以及硬盘 256G 和 512G。
另外还可以自己订制 m3 可以换成 i5,8G 内存加到 16G,256G 硬盘也可以加到 512G。
基本 i5 的处理器是定下来的,虽然 MacBook 的 i5 其实没有 Pro 的 i5好。
而且标准款我可以拿到 6% 的公司折扣,但订制款就没有折扣。所以最后的选择基本有这几个:
m3+8g+256g=9388 港币
i5+8g+256g=10768 港币
i5+16g+256g=12328 港币
i5+8g+512g=11269 港币
i5+16g+512g=13548 港币
这么一比较,明显第四个组合性价比最好,也完全满足我的使用需求。马上刷卡。
颜色有金粉银灰,选了看起来最有智慧也比较耐实的 space gray。
然后去大陆官网看了一下,同样的配置是12288 人民币。
所以等于便宜了2400多块钱。立刻忘了自己刚刷了一万多的事实,感觉自己好会过日子😂。
相信大家也看得出来,这个挑选的过程虽然不怎么专业,但是逻辑清晰,目的明确,结果基本符合我个人化的需求。而且从决定买到最后入手也不过一个多星期。眼下已经用上了,最重要的作用已经达到了。当然也不排除我可能有性价比更高或者更完美的选择,但是还是那句话,挑选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信息越多反而越难抉择,可能我比较了三个品牌八个型号再加六个颜色,下个月都不一定能用上。耽误时间就是耽误我的十万粉丝之路啊。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再看怎么挑保险
明确目的
朋友买重疾险的目的是在给全家原有大病保障基础上再加些,现在只有50万人民币的保额,单身的时候勉强够用,现在儿子都5岁了,感觉有点不够,而且孩子一直也没有买过。因此主要目的是增加保额,降低家庭风险。
细化功能
1. 重疾保障为主,肯定是越便宜越好
2. 轻症赔付也要有,而且越全面越好
3. 70岁左右如果还没发生赔付,最好能拿到现金
4. 理赔顺畅,后续服务省心
5. 小病报销意外赔偿储蓄功能都不是主要需求
对应产品特点
1. 重疾险,包含轻疾赔付
2. 费率便宜,保障尽可能全面
3. 70 岁未理赔到期赔付保额,或者70岁有不错的现金价值可以领取
4. 免责条款少
5. 购买渠道相对靠谱
在这个过程中朋友面临若干个选择,我简单的讲一下结论,细节的部分我每一条都会单独写篇文章展开讲。因为选择都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所以此处的结论只适用于这个case,都是朋友本人自己的决定。持不同意见的千万不要跳脚。结论是:
1.消费型险种的杠杆更高,买这个如何
结论:可以买,但是建议在期交险基础上增加。因为消费型的重疾险第一能买的额度有限,第二保证续保也是个问题,第三容易忘记续保。不确定因素太多。
2.买大陆的还是香港的
结论:原有的是大陆的,再加买香港的。第一香港的费率确实便宜不少,第二美金的保单分散些货币风险,第三朋友的工作又经常有机会飞香港。
3.买哪个保险公司的
结论:随便。只要是排名前几那几个大公司,其实在产品条款,费率,分红,理赔上都没有太大的区别。看哪个顺眼就买哪个好了。
4.从什么渠道买
结论:在银行买。agent其实也可以,但是一来没有熟悉的人没时间再去接触,二来如果拿了回扣怕以后服务不好。刚好朋友需要一个香港账户,开账户买保险还顺便满足账户余额要求,以后理赔找银行也比较方便。
5.交几年
结论:交10年。虽然交20年杠杆更高,但是毕竟香港比较远,又担心未来外汇政策,稍早点交完比较安心,而且10年交的杠杆也比大陆还高一点,可以接受。
以上确定了之后,剩下的部分就是选择具体产品了。
最后朋友选了自己和太太做单次赔付,儿子做多次赔付。理由是孩子生命更长一些,赔付全面一些用处比较大,自己就还是要更高的杠杆。对此我表示理解并保留意见。
最后对应一下最初的要求,基本也都满足了。
杠杆挺高,保额和总保费的比例能达到3倍以上,最高能达到30倍。
疾病种类达到了50种以上,常见大病都包含进去了,儿童疾病也都在列。
轻疾有25%的赔付,还有末期的额外赔付。
免责条款只有三条。
是终身险,但70岁保单价值也超过了总保费的两倍以上,取不取自己定。
另外加上分红的效果,保额会逐渐增加
做决定前后时间也就是一周吧,算是很快的,毕竟不是头一次买,而且朋友本人也是金融行业出身,所以思路还是比较清楚的。
挑完了咱们来说一说
其实明显挑保险还是比挑电脑麻烦多了,各个细节都要考虑到。不过道理还是相通的,抓大放小。有时候可能人的因素、感情的因素甚至时机的选择都会影响到最后的决定。别为了细枝末节影响大局。
有了保障,起码经济风险不用自己担。没赔付过也别觉得吃亏,这才是最好的情况好吗。健健康康过完一生是多大的福气,那时候保单值多少钱,真的不是太重要了。
最后还是要说明一下,本篇的结论完全是个案,旨在说明思路,不代表任何推荐意见。
#夹带私货#
1.昨天往返80公里去深圳参加了场婚礼,非常感动,新娘美若天仙。就是没怎么吃饱,刚好另外的朋友也要在丽思卡尔顿办婚礼,两人十分紧张的来问我好不好吃。我说,你们就不要考虑这个了,反正你们也不吃……新娘子就负责美美美就好~
2.昨天过关的时候遭遇了人最多的一次。推搡,拥挤,插队,争吵。整个人心情都不好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祖国这么多地方,贫富差距还是太大,素质一时半会儿的真的不能要求太高。不过口岸的设计确实也有待提高,我到现在也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刷两次港澳通行证。第一次刷的通道还是很多的,但是到第二次的时候通道明显少了很多,拐弯的地方预留的空间也太小,人一多就会堵塞住,感觉是很大的安全隐患。看得出工作人员也很紧张。我觉得可以借鉴香港很多地铁的做法,在人群容易阻塞的地方加安全栏来分流。
3.以后会分享一些香港的美食,绝对都是我亲自吃过的良心点评。随便截几个手机图给你们看看。在这件事情上我的天份要比保险高多了~吼吼!
好了感谢大家今天看关哥啰嗦了这么多。明天是又是周一,祝大家能量满满,保持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