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班级的新同学们:
你们好。
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将见面,正式开启新一阶段的数学之旅。为了让你们能够更好的进入状态,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些暑假作业。不知你们是否觉察到,作业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开放性题目,不仅要你们用文字语言表述,还要举例说明。
为什么要这样?老师先卖个关子,直接跳到下一个我们要关心的问题:什么是数学?或者说数学的本质是什么?
“数学在本质上研究的是抽象了的东西,而这些抽象了的东西来源于现实世界,是被人抽象出来的。”
这个问题,不知你们平时有没有思考过,如果思考过,那老师真要给你送上一个大大的赞!如果没有思考过,也没关系。让你们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有些为难。先抛开“数学”不说,单就“本质”“抽象”这些词语本身的含义,理解起来都会比较困难。可是,万一你们都非常棒呢?对吧?
哈哈,有没有觉得老师这个问题很无趣,一会儿问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一会儿又说这个问题很为难。可是,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既然这个问题目前不那么要紧(这个问题很重要,只是目前不紧急),那就放松心态,以“吃瓜群众”的心态去浪漫感受一下,如果能思考出什么东西,对以后数学的学习将大有裨益,绝对稳赚不赔啊。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抽象”——
“所谓‘抽象’,就是从一些具体的事物中‘抽’出、‘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方面、本质特点与关系,并且把个别的,非本质的方面、特点与关系舍弃。”
“那抽象的东西,就是指脱离了具体内容的形式和关系。”
看到这两句话,可千万不要晕,说好了以“吃瓜群众”的心态去看待呢。
将三句话结合起来,直截了当地说就是——“数学”原本是不存在的,是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是被我们人类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一点一点“发明”“创造”出来的。再直白点,你们现在非常熟悉的“0到9”这10个数字,以及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统都是我们人类创造出来的。
现在,就让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起“穿越”到古代,看看这些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数字是如何“诞生”的吧!注意了,接下来的内容,可不能蜻蜓点水了,要认真思考!
“自然数”的诞生
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在欧洲某地庄园的望楼上有一个乌鸦巢,里面住着一只乌鸦。主人打算杀死这只乌鸦,可是几次都没有成功,因为他一走进这个望楼乌鸦就飞走了,栖在远远的树上,直到他离开望楼才飞回来。后来他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两个人一起走进望楼,一个人出来,一个人留在里面。可是乌鸦不上当,直到第二个人离开望楼才飞回来。主人不死心,连续试验了几天:三个人,四个人,都没有成功。最后用了五个人,四个人走出来,一个人留在里面,现在乌鸦分辨不清了,飞了回来。”
同学们,乌鸦的世界中肯定没有“数学”这个概念吧?故事中,这只乌鸦依靠本能,能分辨清楚4个人,当人数再多时,乌鸦就“晕”了,可怜的乌鸦……再来看看我们自己,人类也是从一种动物慢慢进化成现在的样子。既然这样,那在进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这样一个阶段——人类也像乌鸦一样,单纯依靠本能来“计数”,当一群事物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人类也分辨不出具体有多少个,只能说,“哇,好多鱼,好多鸟,好多野果、好多野猪……”,想象一下,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如果不认真数数,我们人类对数量多少的分辨在5个左右。什么意思呢?比如有一堆苹果,如果数量少于5个,我们能够一眼看出来,但是如果多于5个,我们就很难一眼确定具体有多少个了。天呐,搞了半天,从本能上讲,我们人类也没有比乌鸦强多少,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哈哈,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自己找人做实验试一试。
从这些事实中,你们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吗?或者说,如果我们人类只依靠本能来“计数”,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吗?——几个人一起相约去打猎,回来的时候少了个人都不知道!看见一群猎物,不知道能不能打过,就冲了上去!好不容易打来许多猎物,放在自己家院子里,猎物偷跑了,或者被其他人偷走了,都意识不到!……
这样一个“大问题”摆在人类面前,该怎么办呢?那就是创造一套“计数系统”,专门用来“数数”。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创造出如今的“十进制”计数系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关于什么是“十进制”,老师会在开学以后给大家详细讲,这个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计数方法,被很多数学家认为是“最妙的发明之一”呢)。你们可千万别小看这个过程,时至今日,地球上一些没有与外界交流的原始部落,依然只能区分“一”、“二”,数量再多时,就只会说“许多”了……
既然这个过程很复杂,老师就简单地说一下,你们只要能明白其中的逻辑就行。一开始,我们人类在“计数”的时候,“数”是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比如“3个苹果”、“4只小羊”、“5条鱼”等等,并专门创造了现在看起来奇奇怪怪的符号表示。请注意了,此时的符号是一种语言符号,或者说是一种文字语言,至于我们现在熟知的数学符号的发明,则要迟上很多。
不仅如此,对于“5个苹果”、“5只小羊”、“5条鱼”,古人会用不同的语言符号记载。比如会在山洞的石壁上用不同的文字符号写道:去树上摘了5个苹果,家里的母羊生了5只小羊,去河里捕了5条鱼。
也就是说,此时的人们还不能从具体的物体中“抽象”出“数”的概念,说“数”的时候,后面一定跟着具体的物体。可是这样子会很麻烦,这得创造多少个语言符号去表示啊。慢慢地,人们就发现,不管是“5个苹果”、“5只小羊”还是“5条鱼”,它们的数量都是“5”啊,不同的只是表示的物体而已!我们只要针对“数量”创造对应的文字符号就行了,用的时候,可以与具体的事物随意组合,这样子多方便啊。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一开始说的“抽象”——保留本质的特点与关系,舍弃个别的、具体的形式与关系。
上图是我们的祖先在大约3600多年以前创造的表示“数”的语言符号——甲骨文。看看这笔画数,要是现在还这么写,啧啧啧,不敢想象……
至于我们现在常用的“0-9”这10个符号,大约是在1500年前,由古代印度人发明(一同被发明的还有我们刚才说的“十进制计数系统”),被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并被人们逐渐接受。这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重大在何处呢?从这个时候开始,从具体的“数量”中抽象出来的“数”开始有了独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数学符号语言。因为书写简单、易于表达与交流,数学从此得以快速地发展。
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上最早创造出“十进制计数系统”,古代印度也是受我们的影响。可惜的是,我们国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用汉字,也就是文字语言研究数学。结果就是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逻辑推理过程和计算方法越来越繁杂,令人眼花缭乱,严重阻碍了数学的交流、传播与进一步发展。可见,简洁的数学符号语言,对数学是多么的重要。除了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以外,还有一种图形语言。这3种语言对于研究数学都特别重要,以后要多留意。
好了,言归正传,这些“数”既然如此的重要,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给它们起名字了。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总不能不起名字,整天“那个谁”“那个谁”的叫吧?哈哈,那到底叫什么呢?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人类给它叫做——自然数。怎么理解呢?简单说,自然数是我们人类从大自然,或者说实际生活存在的具体物体中“抽象”出来的,可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比如不论是两个苹果,还是两朵花,我们都可以用自然数“2”表示,是如此的自然而然。
说到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你认为数字“0”是自然数吗?或者说,自然中存在“0”对应的具体物体吗?
先自己思考几分钟,不要往下看,也不要查资料,就根据你对“自然数”的理解。
想好了吗?老师要说答案了!——我们规定,0现在属于自然数。这是什么意思呢?还“我们规定”?我们还拿苹果来举例,0可以表示没有苹果,这样讲的话,把0归于自然数,也说得通。可能有些人不同意,觉得都不存在了,还怎么“自然”呢?实际上,关于0是不是自然数,人类争论了上千年,到现在为止,也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只不过大部分国家的教材中,都把0看作自然数。老师小的时候,书上说0不是自然数,现在的教科书上,0就成了自然数,你们说尴尬不尴尬?有些数学问题,真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神秘,就是一个简单规定的问题,当然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认识。
说完了特殊的“0”,我们再来聊一聊另一类型的“数”——整数。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数都是从完整的实际物体中抽象出来的,所以自然数都是整数。那能不能反过来说,整数就是自然数呢?
这个时候,还得再把特殊的“0”搬出来,现在的人们对0属于整数没有多少异议。但老师估计,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段时间,人们也会为了讨论0是不是整数而头疼,只不过不像“0是不是自然数”那样顽固罢了。
如果不讨论这个特殊的“0”,很长时间内,“自然数”是可以与“整数”划等号的,直到“负数”的诞生。从此以后,自然数再不能与整数划等号,而是成为整数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整数包括自然数。
关于各个数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在所有类型的“数”诞生以后,统一辨析讨论。
一个这么简单的“自然数”,老师居然洋洋洒洒写了快3000字。希望你们没有看睡着,哈哈。回顾一下“自然数”的诞生过程——从没有“数量”的概念,到有“数量”的概念,再到从“数量”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再到发明专门的数学符号(还有相应的十进制计数系统)……这些现在2岁小孩都能随口说出的东西,我们人类却用了上万年时间去创造!当然了,现在人能够很早很自如地应用,不代表深刻理解了背后的意义,这也是老师为什么不厌其烦,写得如此详细的原因。
多余的话,老师不再说了,希望你们能够仔细阅读,认真思考。
“分数”与“小数”的诞生
有了对“自然数”诞生过程的了解,“分数”和“小数”的诞生就不用那么麻烦了。毕竟我们要了解的是内在逻辑,至于具体的创造过程,你们已经学过并且熟知,就没那么重要了(老师在我们的数学群里共享了2篇之前写给三年级的数学故事,一篇是关于“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一篇是关于“分数与小数的创造过程”,有兴趣的可以下载下来看一看)。
那内在逻辑是什么呢?——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有效解决,必须要创造新的东西。
那会遇到什么新问题呢?那就是不完整的物体,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比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该怎么表示呢?你们可能会说“一半苹果”,这样说当然可以,但这是一种文字语言的表述,不是数学语言的表述。
结果你们已经知道了,一半苹果,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0.5”表示。
老师在上学期带三年级时,有一个学生问了一个非常棒的问题——分数和小数都能表示不完整的物体,那它们的作用不就一样了吗?既然作用一样,我们为什么要发明这么多“数”?你们可能不知道,当我听到这个问题后,是多么的激动!这就是我渴望我的学生该有的样子——不把眼前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永远保持对知识以及未知的好奇心,并不断的探索。
因为三年级还小,老师当时没有讲太多,只是提醒了两句:
(1)就像从北京到上海,我们既可以坐飞机去,也可以坐高铁去,我们能说因为发明了飞机,就不发明高铁吗?现在看来,“分数”和“小数”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但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啊,可能有的人喜欢用分数表示,有的人习惯用小数表示呢。
(2)“分数”与“小数”在表示不完整的物体时,作用一样,那它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或者说能在其他方面起到作用吗?就拿“分数”来说,不仅可以表示不完整的物体,还能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对三年级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复杂,但对于你们来说,就非常有必要切磋琢磨了。
老师先抛出几个问题,你们好好思考:
1、分数和小数可以表示同样的物体,说明它们存在联系,那是什么样的联系呢?分数可以转化成小数吗?小数可以转化成分数吗?是任意一个分数都能转化成小数吗?那任意一个小数都能转化成分数吗?
2、“分数”都有哪些意义,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吗?举例说明就可以。
3、“小数”有其特殊的一面吗?
4、我们都知道,分数就是能够写成形式的数,但我们同样也知道,,那么“整数”与“分数”又该怎么区分呢?还是说“整数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分数?”针对这个问题,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老师会在下一篇文章详细解答。不过在此之前,我希望你们能提前认真思考。
“负数”的诞生
有了“自然数”或者“整数”以后,我们就可以表示任意完整的物体数量;有了“分数”、“小数”以后,我们就可以在理论上表示任意不完整的物体数量。(老师额外解释一下,关于什么是“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其实人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大部分都是描述性质的,所以才需要我们去深刻理解。另外,老师这里所说的“表示完整的物体数量”,“表示不完整的物体数量”同样不是定义,只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才这样说)
这样一看,似乎所有的情况都能够用“数”来表示了,那是否意味着,所有类型的“数”都被我们人类发明、创造出来了呢?相信你们肯定会说:NO!因为就在上个学期,你们才学习了“负数”。现在,就让我们同样按照“数”诞生的逻辑梳理一遍,看看“负数”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人类创造出来的。
想象一下,有2个人各拿1000元做生意,结果一个人挣了100元,一个人赔了100元,这种情况下,该用什么“数”来分别表示呢?如果挣了100元用“100”表示,那赔了100元呢?如果也用“100”来表示,那不就会产生误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问题出在,之前的“自然数”“分数”“小数”,用来表示实际物体时,都只是表示“数量”。就像100个苹果,个苹果,3.5个苹果,对应到钱就是100元,元,3.5元。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才描述的问题——“挣了100元”“赔了100元”,对比一下,有没有发现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所描述的问题中,除了表示“数量”的数字以外,还多了“挣了”“赔了”这些表示“意义”的词语。原来是这样啊,不是“数量”出了问题,而是“数量”多了一层“意义”。
其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情况:比如“地上2楼”VS“地下2楼”,“海平面以上20米”VS“海平面以下20米”,“向东50米” VS“向西50米”,“零上5℃” VS“零下5℃”……这类情况都有着相似的特点:
1、除了表示“数量”的数字以外,还多了一层“意义”;
2、这些意义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意义相反。
理解了问题所在,剩下的就好办了,只需要在“数字”前面表示出“意义”就可以了。在我们的文字语言系统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文字+数字”的形式,就比如“挣了100元钱”,“零下3℃”。
但对于数学来说,这种表示方法不是我们想要的,什么原因呢?用“文字”表示“意义”,只能表示特殊情况,不具备一般性,比如“挣了赔了”只能用在做生意上,不能用来表示温度,也就是说用文字表示不够本质。对了,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抽象”吗?我们常说,数学研究的都是高度抽象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本质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那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从这些大量存在的,成对出现的“意义”中抽象出其“本质”,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因为成对出现,又意义相反,我们人类最终选择用“+”与“-”这两个符号表示。这两个符号在四则运算中,分别表示“加”“减”,但在表示“意义”上,分别读作“正”“负”。这就是“负数”的诞生。
对于“+”与“-”这两个符号,一会是“加减”,一会是“正负”,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觉得晕。实际上,这样的规定简直太巧妙了,等开学后你们就会发现,不管是“加减”还是“正负”,真的只是读法上的区别,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你甚至可以混着读,比如“+2”可以读作“正2”,也可以看作“加2”,同理,“-2”你可以理解成“负2”,也可说成“减2”。
在上面的描述中,我们能够发现,“负数”的诞生始终与“意义相反”紧密相连,而意义相反又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命名“负数”也就意味着“正数”的存在,那什么是“正数”呢?简单地说,就是你们6年级之前所学的除了0以外的所有数啦。这个时候,我们特殊的“0”先生,光荣地担当起了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的重任——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好啦,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盘点一下,看看已经诞生了多少种类型的“数”了——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负数、正数,当然了还有我们特殊的Mr.0。猛的一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貌似没那么清晰,仔细一想,好像还有点复杂。
那怎么办呢?总不能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放着吧。看来,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次严格的梳理,就像整理我们自己的房间一样。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仔细探讨。
不知道叫什么小标题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6000多字,也不知道有没有人一口气读到这里。写文章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数学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或许就是文章中写的这个样子,但这不是上课该有的样子。真正的课堂,应该以你们为中心——立足你们的当下,由你们主动探索、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而我呢,则是在这个过程中负责抛出问题,必要的时候加入讨论,或指引方向,或画龙点睛。
在准备新学期的课程计划时,我给自己定下这样一个愿景——成为你们与数学之间的摆渡人。就在此时,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这样一段话——作为学校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学生不能只是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他们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拥抱学习,甚至有权利与老师一同探索、商讨,乃至决定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这是我对你们的期望,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我等着你们与我来交流哦,不管是这个暑假的作业反馈,还是开学以后的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