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字母文字传奇
19. 阿拉伯字华丽登场
纳巴泰字母搭好了桥梁转向衰亡之际,阿拉伯字母终于华丽登台亮相。腓尼基字母沿“东方路径”传播第二分支的历史轴线,注定要聚焦于阿拉伯半岛(Arabian Peninsula)。
当阿拉伯字母正式出场前,“阿拉伯”一词所涵盖的范围比现在的“阿拉伯半岛”更大,指的是来自阿拉伯半岛、叙利亚沙漠、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下游的游牧或定居的阿拉伯部落。当然,阿拉伯人最重要的舞台还是在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从地理上看,现今的阿拉伯半岛包括巴林、科威特 、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也门,以及伊拉克南部和约旦,其中最大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古典时期的埃及西奈半岛也被认为是阿拉伯的一部分。
古代阿拉伯半岛是闪米特人的摇篮。闪族在这个地方成长之后,迁移到肥沃的新月沃土,成为历史上的阿卡德人、亚述人、巴比伦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半岛本土的阿拉伯人又称作阿拉比亚人,与上述族群同属闪族语系,内部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方支系约有5/6的居民是贝都因人(Bedouins),以蓄养羊、骆驼、马为生,同时打猎间或抢劫,基本属于居无定所的游牧部落;南方支系多居于也门或哈达拉毛,为定居的农业部落。
公元前500年前后,阿拉伯纳巴泰人占据了西奈半岛的东北部,其势力逐渐向阿拉伯半岛延伸,随之也为无文字的贝都因游牧部落带来了纳巴泰文字,以至于现代有学者将纳巴泰人的纳马拉皇家葬礼铭文也认定为阿拉伯早期字母。
现存第一个被确认的古阿拉伯字母文字记录,称为扎巴德铭文(Zabad inscription)。铭文位于叙利亚阿勒颇以南的扎巴德,在当地圣塞尔吉乌斯教堂入口的门楣上被发现,由希腊文、叙利亚文和阿拉伯文三种文字组成,时间可追溯到公元 512年。尽管该铭文被称为“三语”,但希腊语、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不是彼此之间互相翻译,而是反映了参与撰写铭文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兴趣。阿拉伯文字估计就是纳巴泰字母直接演变的结果。
扎巴德铭文使用的阿拉伯文有 21 个符号,但只有15个不同的字母,用来记录阿拉伯语的 28 个音素。这个时期的字母表又被叫做拉斯姆(Rasm)字母,拉斯姆在阿拉伯语中有“轮廓”的含义。本质上讲,它与今天的阿拉伯文字没有大的差别,只不过没有阿拉伯语变音符号加持。但是,从某些纸莎草纸阿拉伯文本上,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这种阿拉伯字母的形态,而且可以看到明确标注的“圆点符号”。当时的书吏已经会在文本表达容易混淆的地方,标注几个圆点以指示元音,使阿拉伯文本更易于颂读。现存第一份明确使用圆点符号的阿拉伯文的纸莎草纸,是在埃及赫拉克利奥波利斯发现的标记为PERF 558的纸莎草纸,内容是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税收收据。它也是前伊斯兰时代最古老的阿拉伯文本,时间约在公元 643 年。
更多的考古研究指出,在公元3至5世纪之间,阿拉伯人就已经完成了从纳巴泰字母到可识别的阿拉伯字母的过渡。因此我们可以大体把这种字母的诞生定在公元400年。如果没有外力的强力推动,相信这种字母将会缓慢地演变和逐步完善。
阿拉伯的历史在公元7世纪初发生了巨变,这个在沙漠恶劣环境中多年默默无闻的阿拉伯民族注定要走上历史舞台,成就一番伟业。
公元570年出生于麦加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622年移居麦地那,以一己之力创建了伊斯兰教,用一神崇拜取代了阿拉伯人的多神崇拜,将冲突不断的阿拉伯半岛各氏族部落结合为一个整体,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统一强大的神权国家。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标志着伊斯兰教早期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教义《古兰经》在其信徒和追随者中传承下来,他的继任者哈里发们(穆斯林的领袖)继续推动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依次建立了拉什敦、倭马亚和阿拔斯哈里发国,率领阿拉伯人以摧枯拉朽之势对外发动了征服战争,从而创建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阿拉伯帝国:地域西至欧洲的法国南部、中东部到达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南部达到苏丹,雄踞古代近东历史数百年之久,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传播伊斯兰教《古兰经》,也为了阿拉伯国家统一与对外征战的需要,伊斯兰时代早期即阿拉伯帝国建立和扩张前后,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阿拉伯字母文字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迅速的成熟。
这一时期初始的阿拉伯字母表,已经明确包括28个字母,全部为辅音,表示阿拉伯语的28个音素。字母无大、小写之分,但有印刷体、手写体和艺术体之别。文字从右向左横行书写,书本的翻阅顺序也是由右往左,非常适合以笔纸书写的草书风格,被称为“古典阿拉伯字母表”。下表中,第一列为字母字形,第二列为拉丁转写,第三列为字母的阿拉伯语名称。
在这种草书风格的抄本上,每个字母均有单写与连写之分。随着草书纳巴泰文字演变为阿拉伯文字的进程,书写的字母在很大程度上会连接在一起。有些字母的形状与其他字母看上去非常相似,从而产生更多的歧义。也就是说,人们需要识别两个连写字母之间的分断点,需要找到有效的办法区分诸多形状相似的字母,否则就会陷入识读困境。更难的处理的,还在于阿拉伯文字仅有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难以拼读的问题,这是辅音音素文字必须面对的共同困惑。
据说,阿里•本•阿比•塔利布(Ali ibn Abi Talib)是第一个主持改进阿拉伯字母体系、建立变音符号制度的人。阿里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表弟和女婿,由穆罕默德抚养长大,是最早接受伊斯兰教义者之一。公元656年阿里接手担任第四任拉什敦哈里发,成为穆罕默德合法的宗教和政治继承人,他在穆斯林的地位仅次于穆罕默德,他推动的文字改革应该代表了国家行为。哈里发阿里首先把实施这项计划的重任,委任给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阿拉伯语言文字学者阿布·阿斯瓦德·杜阿里(Abu al-Aswad al-Du'ali)。
阿布·阿斯瓦德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同时代人。在先知去世后,阿布·阿斯瓦德皈依伊斯兰教,成为阿里的追随者。公元 657年在西芬战役中,他与阿里并肩作战。而后定居在伊拉克巴士拉,成长为这座大城市学术界的杰出人物。有人说,是阿布·阿斯瓦德创造了阿拉伯字母,据称他是在听到一个孩子读《古兰经》并念错了一些单词的发音后,受到启发才重新开发了一套字母系统。其实,阿布·阿斯瓦德创建的并不是字母体系,而是字母的变形规则和变音规则。
阿布·阿斯瓦德首先解决的是连写字母的识别。他仔细研究了单词的构成规律,以及它们应该如何根据构词位置改变其外形,从而提出了字母的变形规则。按照这种规则,每个阿拉伯字母都需要用四种方式来书写,具体写法取决于字母在单词中的位置。这四个位置也称为初始位置(词首)、中间位置(词中)、最终位置(词尾),以及当字母单独书写时的第四种写法(独立)。
字母变形的规则帮助学习者准确地从草书字母里识别出连写的不同字母。但是这样一来,初学者需要学习的字母数,就从28个直接增加到了101个(剔除了不变形的15个之后)。
复杂多变的字母书写形式也推动了阿拉伯书法技艺的发展。阿拉伯书法是以字母为基础的手写体艺术实践。它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khatt(阿拉伯语:َّ),源自单词“线”、“设计”或“构造”。阿拉伯书法中使用的两种最流行的字体是库法体和纳斯赫体。
库法体(Kūfic)起源于伊拉克城市库法,是一种厚重、漂亮的纪念性字体风格,最初用于在石头和金属上刻字,但也用于书写《古兰经》。纳斯赫体(Naskhī)起源于麦加和麦地那,是一种非常适合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草书字体,并以许多复杂和装饰性的变体形式存在,它是现代阿拉伯文字的直接祖先。
为了解决阿拉伯字母体系难以拼读的问题,阿布·阿斯瓦德仔细研究《古兰经》诵读的发音,设计出变音符号系统(Arabic diacritics marks system),以确保阿拉伯语的正确发音和写作。他发展了前人的圆点标志方法,将辅音标记和元音标记(变音符号)引入到文本写作里。其一是用红色圆点符号指示不同的辅音(称辅音指示符号I'jām)。例如,以红色圆点来区分形状相似的5个不同字母“ـبـ ـتـ ـثـ ـنـ ـيـ”(b、t、th、n、y)。其二是用蓝色短划标记来指示短元音(称元音指示符号Harakat)。当然,熟练使用之后,变音符号通常被书写者省略,只在初级儿童启蒙书和帮助正确阅读《古兰经》版本中才会出现。
我们以一段短文,以显示用阿布·阿斯瓦德的两种变音符号(红色辅音圆点和蓝色元音短划)相互配合解决拼读问题的实例。
阿布·阿斯瓦德为阿拉伯字母制定完善和改进的规则,令他获得了“第一个在阿拉伯字母上标记辅音和元音的人”的美誉。除了阿拉伯字母方面的工作外,阿布·阿斯瓦德还是吟游诗人和学校教师。他辅导过许多他那个时代的顶尖精英,包括著名的学生艾哈迈德·法拉希迪。阿布·阿斯瓦德后来被公认是“阿拉伯语法之父”。
字母的历史总是在发展变化的。阿布·阿斯瓦德的语法规则虽然较为完备但也存在着缺陷。在他的符号系统被引入后,虽然有的符号是短笔画而不全是圆点,但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以颜色进行区分,两者可能会被混淆。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书吏若遵循这个规则抄写阿拉伯文本,必须不断地更换颜色笔加点加划,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出错。
为此,倭马亚总督哈贾吉·本·优素福·塔卡菲(阿拉伯人的名字都是很长很长),要求阿布·阿斯瓦德的学生艾哈迈德·法拉希迪创建一个更简单、更高效的新变音系统。
艾哈迈德·法拉希迪(Ahmad Farahidi),巴士拉的首席语言学家和词典编纂者,他主持编撰过现存最古老的阿拉伯词典。法拉希迪还精通天文学、数学、伊斯兰法学、音乐理论和诗歌韵律。法拉希迪去世时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在阿拉伯语言文字界成了与阿布·阿斯瓦德比肩的神话般人物。
接受任务的法拉希迪在公元8世纪初叶完成了新的字母变音符号系统的研制。新变音系统的28个字母依然都是辅音,但字母的发音要靠加在字母上方或者下方的发音符号来完成,不再需要用颜色来区分不同的符号。法拉希迪用小上标(或小下标)字母取代了元音指示符号,包括小字母 ا(alif)、ي(yā')和و(wāw),添加在字母的上方或下方后,分别指示对应的短元音[a]、[i]和[u]。它们不仅可以决定字母的发音,而且还可以确定单词的词性,并有可能改变词的含义。除此之外,也采用了其他变音符号,如加在字母上方或下方的短划和小圆圈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法拉希迪的变音系统,本质上就是今天的现代阿拉伯字母体系,他的研究成果让阿拉伯字母在各种闪语辅音音素文字中,更完美地解决了缺乏元音的拼读问题。
在法拉希迪的系统里,变音符号共有12个(叠音符不包括在内),最基本的其实只有4个,即3个动符(开口符、齐齿符、合口符)和1个静符。所谓长音符、软音符和鼻音符,则是3个动符分别与小字母 ا、 ي 、و 以及辅音 ن 组合而成。每个字母可以根据发音符号发出12个不同的音,所以,28个字母的全部发音有336个。
在阿布•阿斯瓦德和法拉希迪推进的变形、变音符号支持下,使用古典阿拉伯字母不仅能够写出风格各异、艺术性强的书法,而且可以用标准的和抑扬顿挫的字母发音来诵读,保证了《古兰经》和其他阿拉伯文字的读音准确性。字母发音部位很有动感,声音响亮,阿拉伯语也被后人誉为“天籁之音”。
公元1000年前后,阿拔斯王朝的著名书法家伊本·巴瓦卜( Ibn al-Bawwab)用古典阿拉伯字母抄写的《古兰经》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草书《古兰经》范例。巴瓦卜居住在巴格达,精通所有6种书法字体并对其进行了改进。他在世时就声名鹊起,而且因长胡子容易被人认出来,在他那个时代被公认为书法大师。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阿拉伯字母经过两次重大改进之后,对于学习者而言,每个字母将拥有4种不同的外形,需要学习的书写形式就从28个增加到了101个,每个字母又有12种不同的发音,需要学习的字母发音就从28个增加到336个。此外,变音符号的添加甚至可能改变单词的词性和词义。不要说学习掌握阿拉伯文字,就连作者写作本章介绍性文字都倍感艰辛。阿拉伯字母的变革直接导致了阿拉伯语言文字的学习难度,使得它跻身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10大最难学习的语言”行列,仅排列在中文和希腊语之后。
尽管如此,阿拉伯语言和阿拉伯字母文字依然是中东和北非22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达到2亿之巨。它是世界上第二大使用最广泛的字母书写系统(仅次于拉丁字母),成为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