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小说总是给我压抑,却又让人欲罢不能,《在细雨中呼喊》一样让我看到了太多人性的阴暗,但他的故事却又讲的让我不忍移眼,他以回忆的方式碎片化的讲了一些人一些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书中余华以第一视角化身孙光林去观察去体会南门与孙荡所能接触到的一切。都说环境影响人,孙光林却是个例外,在南门的家里,极度的贫穷,兄弟的不睦,父亲的暴戾无赖,祖父的孤苦伶仃,母亲的委曲求全。在孙荡的家里,阴阳失调,养父强壮威武,养母虚弱不堪,导致了养父偷人,进而杀人自杀,养母离开。童年生活在这样的两个家庭之中,孙光林却能游离其外,以冷静到可怕的目光去观察,从而在长大之后细细的回忆。亲情的丧失让他早早地认清了现实的残酷,没有人会帮你,没有人会听你解释,没有人会管你饥饿。说他冷静,还不如承认他的麻痹,对周围人与事的麻痹,以上帝的视角去观察人世间,一切都应该是正常发生的,无所谓对与错,也没有喜悦与悲悯。
我不知道为什么余华对死亡这么执着,他的书里总有无休止的死亡,或许只有活着的人才会去思考死亡,死了的人也就死了。书里的死亡,他的总结是一劳永逸,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标题让我感到对立,细雨给我江南水乡,吴侬软语的舒适,呼喊却又让我看到愤怒,看到绝望。在细雨中呼喊,在开篇,小孩用孤独的无依无靠来形容了细雨中的呼喊,从开始到结束,能依靠的王立强死了,能做朋友的苏宇死了,能当伙伴的国庆和小青出卖了他,无依无靠是他的童年,也是他游离状态的成因,其实不止他无依无靠,书里又有谁依靠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