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友善又何妨
这是 | 她说 | 发动群众的第7期
大概一个月前,一位妹子跟小编说
建议在公众号里聊一聊拓展朋友圈的事情。
--对的,如果你有什么想让何妨小姐姐们来讨论的,欢迎来跟我们说。
工作之后,不知道该到哪里认识新朋友…
校友会、留学圈活动也参加了,但无法深交…
和几个小哥哥约过会,但都没有谈成,着急啊…
何妨小姐姐们看起来都很活泼,给我支个招呗~
--可是小编我也是个浅度社交恐惧症患者啊…
为了解决这位妹子的困惑,whynot小姐姐们只能向大家求助。发起了一个关于职场后朋友圈的调查问卷
最终我们收集到有效问卷107份,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解读报告。
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文章有点长,要坚持到最后哦~
———— / BEGIN / ————
今日话题:『 朋友圈 』
又名:迈入职场后朋友圈状况调查报告
进入职场后的朋友圈,男女状况大不同
关于进入职场后的朋友圈状态,调查发现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广交朋友型,表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结交了不少朋友;
二是交友困惑型,想拓展朋友圈却不知道如何下手;
三是保守社交型,生活重心偏向家庭和失业,更倾向于维持以前朋友关系。
这次回收的问卷中,三类不同的状态在数量上分布是比较均衡的。
— /1、工作后,你的朋友圈更接近于那个情况? / —
我们将朋友圈状态和情感状态、性别进行叠加分析,不同人群之间差异就凸显出来了,得到的结论还让小编小小震撼了一下。
首先,单身女生在拓展朋友上很积极,但有伴侣的女生却在社交上更保守,选择“有意识拓展自己朋友圈”的人数居然为零。
男生的数据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单身男生社交更为懒惰,脱单的男生在社交上却很积极,会更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小编没想到恋爱和家庭对女生的社交圈影响如此之大,作为一个倡导性别平权的女生,顿时感到一丝无奈和不安全感。不过细想也符合现实,对女生来说,恋爱和照顾家庭真是太分神了;有伴侣、有家庭之后还去“拈花惹草”结识新朋友,不太符合外界对女性的期待。
相比女生的变化,更让小编惊讶的是,有了伴侣的男生,仿佛放飞自我一般,更倾向于积极地投入社交圈。对于这种情况,一种解释是所谓“先成家后立业”,有伴侣的男生在外人面前也更自信;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家里那位看厌倦了,要换换新鲜空气……
当然,还有两种来自统计方面的解释,一是积极社交的男生更容易找到女朋友(单身狗十万点暴击);二是样本问题,愿意积极填写何妨小姐姐们的问卷的男生,大多都比较爱社交。
小编还将朋友圈状态和工作经验作了交叉分析,也得到相似的结果:随着工作年限增加,女生更倾向于固守在自己原来的朋友圈中,有更多交友方面的困惑,而男生则更积极地、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交友上的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降低了。
所以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初入职场、在交友上有困难的男生,没关系,或许只需要一点时间就能解决问题。
△ 随着职场经验增加,男性在交友上会更如鱼得水
但如果你是一个在职场上有一定经验、好友圈子比较受限的女生,你就应该警惕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你会越来越难结识新朋友。
△ 随着年龄增长,女性或许会越来越难结识新朋友
工作后交友更重价值交换,也更随性
工作后的朋友圈和学生时候的朋友圈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小编从关系维护和交友心态上分别进行了调查。
— / 2、工作后结交的朋友和学生时代的朋友主要区别 / —
--插一句,小编反思了一下,第5道题选项带有主观倾向。应该设立对比选项,比如有了“关系更浅”,还要有“关系更深”。
— / 3、工作后与学生时代相比,交友心态有何改变?/ —
在反馈的问卷中,有一半多的人认为,工作后结交朋友更注重价值交换,包括信息、资源、利益等;其次是认为工作后的朋友更多是因为相互吸引而结交的,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认同这个说法。
其实这两个选项的意思有点接近,就是工作后我们会挑选“有用”的朋友。工作前的朋友,很多并不是因为性格或者爱好聚集在一起,而是偶然聚集在同一个集体中,碍于集体或面子关系,免不了要与一些没那么喜欢的人维系好关系;而在工作后,我们对朋友也有了更大的选择自主权,从而对朋友的“功用”有了更多的要求。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交友心态上,高达七成的人认为工作后交友更加随性,合则聚、不合则散。
其他四个选项,“更功利”、“更主动”、“更拘谨”、“更懒惰”,得票率都在1/4左右,比较平均。也就是说,持有消极交友态度的人数与积极交友态度的人数差不多。
交友心态:女生更随性,男生方差大
男生和女生在交友心态上有什么差别呢?我们把性别和交友心态进行叠加分析,发现了有趣的现象:
女生中,“更随性”的选项成了绝对高票,高达82%,远远高于男生,显示出女生在交友上更感性,更倾向于按照心情走。
而男生在各种选择中更为均衡。除了“更随性”依然占了最高票之外,其他四个选项都在1/3左右,均高于女生。也就是说,部分男生会积极投入社交,也有部分男生在交友上表现较为消极,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经济学家萨默斯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男性个体之间表现差异大,两极分化更严重,女性个体表现则更为平均,用统计学术语来说,就是男性的方差比女性的方差大。(插个小八卦,他曾因为这个观点被美国大众误解为性别歧视,被迫辞去哈佛大学校长的职务。)
从进化的角度解释,这种差异大概和自古以来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分工有关。根据社会对男女性不同的期许,男性通常扮演较为激进的角色,因此成功者多,失败者也多;而女性更多地被要求持家和养育后代,所以作风上更稳健,群体来看表现更平均。
虽然样本较少,在交友这件事情上,我们的调查似乎也印证了上述理论。
所以,男女有别吗?结论是有,但区别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当然,哪怕基因显示如此,也不意味着基因就是全部的力量。更何况有很多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两性的选择差异正在缩小,先天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内向外向对交友的影响,可能没有你想得那么大
做完性别对比之后,我们又把性格和交友状况和交友心态进行叠加分析。
结论很明显。
外向的人在交友上更主动积极,在主动交友、有意识拓展自己朋友圈、因缘巧合下结识朋友等的选择,明显多于内向的人,这也符合我们通常的预期。
而内向的人,则有更多交友的困惑。约四成内向的人“想拓展朋友圈却不知如何下手”,是外向的人的两倍。内向的人交友积极性更低,而工作后交友“更主动”的内向的朋友只有外向的一半。
另外,从选项完整性的角度出发,我们还设了一个“飘忽不定,看心情”的性格选项,没想到将近四成的人选择了这个。这部分人的统计特征很有意思。
如他们比自认为内向或外向的人都“更随性”,也“更懒惰”,在“有意拓展自己朋友圈”和“因缘巧合结识不少朋友”选项上,选择比例甚至低于内向的人。
大概这类人就像我们何妨的勇气姐,“自来熟模式和害羞模式看心情”。其实意识到自己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格有差异,正好说明他们对外在环境更敏感、心思更细腻。
我们的交友心态统计结果似乎支持了这一猜测。
自认为“飘忽不定”的人在朋友圈状态和交友心态两道题上的分布特征,和内向的人相当接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其中一些人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某些场景下表现出外向特征”的内向型人格。
△自来熟模式和害羞模式看心情
其实所谓内向、外向,不过是一种心理学上中性化的标签,它到底是内在固化的、还是根据外在情景变化的、它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在学术上仍然存在不少争论。所以“希望成为一个外向的人”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大概两三成内向或性格飘忽不定的人,也在主动、积极地拓展朋友圈。与外向的人比起来,数量上的差距其实并没有那么显著。
所以性格内向或者外向会影响你交友吗?也许有,也许没有。即使有,影响也没你想的那么大。
如果你想拓展朋友圈,你可以这么做:
我们的调查发现,无论男女、无论单身与否,都有三到四成的人有交友上的烦恼,想拓展朋友圈却不知如何下手。很多人可能想知道,结交到新朋友的关键是什么呢?有什么经验可供参考?
根据我们的调查,排在第一位的影响因素是心态开放(61%)。只有走出去,跟别人接触了,才有认识新朋友的机会。
其次是成为有趣优秀的人,让自己变得有价值(51%),真诚、乐于付出(46%),和保持对人的好奇心(38%)。
— /4、工作后,你能够结交新朋友的关键是? / —
不管什么性别,“心态开放”都是最重要的。其次,对男生来说,“真诚付出”排在第二位,女生的话“保持对别人的好奇心”则在交友上作用更突出。
其实也符合我国社会对男女角色的传统要求:更有行动力的男生更受欢迎,而更耐心、更擅长倾听的女生更容易结交朋友。
而内向的人呢?除了心态开放、加强有趣优秀的人设以外,“真诚、乐于付出”或许是你的交友利器(50%)。
除此其外,性格之间差别并不大(以下图表再次印证内向的人和飘忽不定的人在行为上的相似性)。
有了必要的心态和个人修养,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哪里下手认识新朋友呢?
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新的朋友,也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有从旧同事发展成为朋友的。看来从熟人关系入手,是最主要、也是最容易的一种方式。
— /5、工作后,你从哪些渠道认识新朋友? / —
新的集体关系也能发展出新的友谊。例如接近四成的人通过校友会、兴趣小组、运动等线下活动认识了新朋友,三成的人和邻居或室友成为好友。随着互联网社交的普及,也有不少同学在线上认识到新朋友(27%)。
还有少数受访者通过偶遇搭讪、常光顾的店认识了新朋友(分别为8%)。所以电影小说里的那些带有神奇色彩的偶遇,在现实中其实只是小概率事件。
但是从小编的亲身经验看,通过这些渠道认识的朋友往往能让你跳开你原来的圈子,带给你新的视角和新鲜感,仿佛打开了新世界。
△ 结交新朋友,仿佛打开了新世界
结语
以上的调查结果,可能符合你的预期,也可能与你的平常经验相悖,但不管怎样,小编都建议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花一点点时间,审视一下自己进入职场以后的朋友圈情况,或许你会有新的认识和体会。
就像我们在调查问卷的引言里说的:
从学校进入职场,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人生阶段,生活变得更加立体多面,家庭、事业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朋友在我们生活中的分量似乎变轻了。
但无论世事变迁,友情依然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可能换了一种存在形式。
进入职场后,我们需要重新为我们的朋友关系安排位置、调整它的存在形态。可能,它要让位于我们的事业、家庭、个人成长;也可能,它会成为我们新的苦恼,就像向小编提出这个主题的妹子一样。
小编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过程难免会有动荡、困惑、无奈和惆怅,但也对“朋友”这个词收获了新的理解。其实,无论何种性格、何种性别、何时何地、何种处境,只要你愿意经营友谊,就能有所收获。
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小编才能够和朋友一起筹办公众号,并在这个平台上与你聊聊朋友圈这个话题;也正因为这个平台,我们结识了更多朋友,与新的旧的朋友有了更美妙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