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很希望有一套“合理”的判断流程,能够“合理”地、甚至“量化”地、尽量校准主观偏差地来判断需求的强弱、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增加复杂度还是增加可用性……等等功能的价值。
而且流程之间最好逻辑严谨、内涵和外延都确定、理由穷尽且不重复。这套模板拿出来,大家就可以就事论事,不至于讨论上鸡同鸭讲……
但我们很难做到这一步。
从一个侧面来说吧,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这不是一句废话。
韦氏智力量表里,“领悟力”模块的智力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有些人这一模块的智力比较高,他“提炼”出来的概念,就是常识一样的存在,即使他没有同行业的经验;而另一些人囿于经验或智力,Ta真的,就是“看不见”什么是重要的东西。
每个人对于“什么最重要”的判断也都是不一致的,
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判断的准确性。
可是每个人对“什么最重要”判断的精准度当然不一致。
但产品经理总不能说把全员拉去精神科测个智商,谁逻辑智力低谁不许提需求吧,那人家或许观察能力还强呢。
那到底应该相信谁的判断?或者说,怎么让产品、运营、老板在提需求的时候,通过一套“共同遵守的规则”,把大家的视野、格局、经验、智力的差异尽力拉平,能够站在同一个层面愉快地讨论呢。
据我的(cai keng)经验,我觉得“提需求前在各个维度想清楚”,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提需求的时候,就应该把产品价值的三个层面预先考虑一下~
“你给加个按钮,页面结构你给改一下”这样随口一说,宝宝真的很难理解你想干啥你的思路是什么……
产品价值,有三个层面:
1 战略层面(或曰品牌、调性、定位)
2 需求层面,要做什么
3 功能层面,怎么做
下一层的需求,是被上一层所定义的。所有战略层面不清晰就在考虑需求、考虑功能的产品都是坑!如果没有考虑清楚方向,讨论都是在浪费时间,怎么做怎么错。
第一个层面应考虑的是:
该功能是强化了我们的产品定位,还是偏离了产品定位?
如果偏离,它和产品下一步的战略发展有没有关系?
如果偏离,这个战略,是否已经在团队层面达成全员一致全员认同了?
(这块我也是弱弱的,而且一般涉及不到这个层面,所以此文暂不讨论)
第二个层面应考虑的是:
用户为什么需要它?
我们为什么需要它?
有这个需求的用户有多少?是我们的核心用户吗?
市场大吗?频次高吗?未来还会存在多久?单用户价值呢?
这个需求是伪需求吗?
市场上有其他产品很好(勉强)满足这个需求吗?
第三个层面应考虑的是:
有几种方法来满足该需求?
哪种实现起来简单?
哪种用户体验更好?
如果没有这个需求,他们在用什么功能代替它?
怎么做数据效验(发布前哪些地方数据埋点、功能上线后把收集到的数据和自己的预期进行比较,分析原因)
风险预案是什么(如果不合适呢,被砍掉能不能降低影响):
MVP、灰度发布、功能开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