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要把人才培养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项事业也需要一批一批人才去接续奋斗。
千秋功业,关键在人。当前,有些地方引进人才不同程度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头衔、轻实绩”的导向,导致“引非所需”,难解人才之渴;有的不考虑人才与本地产业对接度,只是单纯为了完成考核指标,造成引而不用,留不住人。只有个性化定制引入、用才、留才方案,方能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和大放异彩的机会。
按需引才,按需育才。引进人才时要有的放矢,不能为追求人才数量而忽视基层发展所需。各地应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前摸排调研,掌握基层一线发展所需的人才类型、人才数量、人才资源,并根据地方实际和自身短板、特色产业,全面适配和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同时,要把好选人用人关口,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了解等方式,既看素质能力,也察道德品质,真正把政治硬、能力强、业务对口的人引进来。
不拘一格,落脚到“用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人才引进后,需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根据人才的类型、专业、特长和技能,科学合理安排岗位,主动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营造健康向上的干事氛围。同时,建立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精准发力,将人才干事创业成效与人才评价结合起来,“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不发“铁帽子”,保持人才队伍“一池活水”。
诚心留才。基层一线条件相对艰苦,工作相对复杂,如何让人才留得住,关系着这些地区的长远发展。比起物质和待遇,个人的成长成才、发展前景更能留住人心。为此,各地要在“感情投入”上做文章,与人才多交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人才有归属感。同时,要把教育资源、技术资金、科研经费向需要的地区倾斜。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开展“精准化”培养,强化各区域的人才交流,开阔人才视野,丰富基层人才阅历,为其成长搭好梯子。
吸引“五湖四海”,汇聚优秀人才,搭建人才平台,优化人才服务,激发人才活力,方能为干事创业注入动能,为基层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