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附:思维导图)

"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话,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始终受困于读书。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不知道怎么选书?

二:不知道如何有效的阅读?

(可能大多数人还停留在阅读图书的数量上,并以此满怀成就感。)

"一味的读下去"等于没有读过。

回首过往,你读过的书确实不少,可是又记住了多少内容呢?如果有人问你,你以前读过的某本书里面讲的是个啥?你能回答个一二三吗?

你花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去看书,最终却收效甚微,典型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NO!这样的交易我不做。

一切不以效率为前提的阅读都是耍流氓。

那到底怎样阅读才能称之为有效率呢?

奥野宣之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启发。

附:思维导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的大体框架,这里面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即: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

这五个部分也就是本书所倡导的读书的五个步骤。

在购入这本书之前我在网上看过很多这本书的书评,大多数人的评价都是说"口水话太多,层次比较浅,不推荐购买,看看书评就可以了"。

其实我对与这样子的评价并不是不认可。这么多人这样评价肯定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存在。

但是每个人的主观意识都不同。

"你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其实就是与作者的一次交流,每个个体从交流中得到的信息都会有所不同"。

这主要取决于你过去的经验。

所以接下来就以我过去的经验以及对这本书的理解来进行我们的交流。


一:关于选书和购书

选书和购书最大的问题就是花了钱买了一大堆书,却没有一本自己真正喜欢的,用的上的。这里面涉及的成本不只是金钱,还有一种更宝贵的成本"时间"。

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选书,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那到底怎么选书呢?

(一):列图书清单

关于图书的清单可以从多方面获取,比如朋友推荐或某位大咖推荐、正在阅读书籍的推荐以及文中所提到的书籍等等…

总之在平时生活学习中能够引起你兴趣的书都可以列入清单。

关于图书清单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比作你选书购书的一个导航,有了这个导航之后你在选书购书的途中就不会感到迷茫"。

列出图书清单之后,我们在购书时就有了准确的目标,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效率。

(二)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读

这里主要通过"检视阅读"来判断。

那么什么是检视阅读呢?简单来说就是读书的书名、摘要、目录、后记、之类的信息。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来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读。

在看过这些简单的信息之后你会对这本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是文学、哲学、还是工具书?这本书的大概框架是什么?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在了解这些基本信息之后如果你还觉得对这本书有兴趣,那么打开书,简单的看上个十来页。不必一页一页的看,随便翻一翻,看一看就行。(通常我的做法是看第一页和第二页,然后再随机翻看几页。)

通过这些简单的阅读浏览,相信你就能够判断出这本书值不值得买了。

最后还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是参考一下书籍印刷的版次,如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印刷的版次越多以及第一版的时间和最后一版的时间间隔越大那么这本书就越值得读。

毕竟时间和数量才是检验经典最可靠的标准。

当然就算是经典,也需要建立在你的兴趣之上才值得入手。


二:阅读和记录

阅读当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先要确保能够读下去。

而我们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法集中精力容易打瞌睡。

对与打瞌睡我是深有体会,所幸后来慢慢的找到了一些简单的避免的办法。

比如:

·让手和脑动起来。

·多向作者发问。

·作笔记时使用彩色笔。

(因为相对于黑色的笔而言,彩色的笔更能刺激我们的大脑,同时也能够和书里的字体区分开来。比如红色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代表着激情。)

总的来说我们就是要让看书的这个过程生动有趣起来。多用几种颜色的笔,多用几种工具,手和脑多动一动,画一画想一想,这样就能集中精力从而有效的避免打瞌睡。


知道了怎么解决打瞌睡的问题,接下来可以开始阅读了。

那怎么阅读呢?

(一):通读

在通读的过程中没有什么讲究,一切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即可。

毕竟阅读时的体验比阅读本身更重要

在通过的时候如果碰到感觉重要的信息,有意思的,能引起你兴趣的信息就先暂时简单的标注一下,或者把书的一角折一下。

如果说在看到某段话的时候突然灵光乍现,想到了一些东西不管是什么,在那段话旁边记起来,这些灵光乍现的信息会在你今后的生活当中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重读和标记

重读就是读在通读时暂时标注出来的信息,如果在重读的时候仍然觉得这些信息重要,那么就把它标记出来,以便下一步做笔记做准备。

注意标记这些信息的时候要把它区分开来"感觉一般重要的就直接画上直线,非常重要的就画上波浪线,一些需要重点标注的就直接用圆圈把它圈起来"。


通过上面这些步骤已经把选书购书阅读的问题给解决了,下面就着重讲一下记录。

怎么记录呢?书中提到了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

即: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在我们做好标记之后,可以暂时把书先放一放等过段时间再拿出来做读书笔记。

这样做的目的是沉淀其思想、浓缩其精华、精简其信息。

如果过段时间你开始做读书笔记的时候,仍然觉得这些信息重要那么就直接把它摘抄下来。

这样做才不至于让你在今后的重读过程当中浪费时间。


我们在做读书笔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书名

·作者名

·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知道这五个要素之后,就可以开始写读书笔记了,怎么写呢?

第一步写上六位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

第二步摘抄,摘抄的时候尽量简化。但是要确保在你在今后重读的时候能读出书中的内容,因为做笔记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方便日后重读温习。

在摘抄完之后我们要标出这些内容出自的页面,这样子方便在你以后重读的过程当中需要的时候拿书做参考。

第三步评论。评论的目的主要是记录你当下的想法,也可以当作你看书的一个成长过程。毕竟在你评论的时候你才不会只是一个信息接收者。

正如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到的那样"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

评论其实也就相当于你与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对话。在这个对话当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自己与作者的差距。

好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落实在纸面上的具体格式。


(注:从1到5分别代表了日期、书名、作者名、摘抄和评论。对于摘抄和评论,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不必像作者那样。)


当然,除了书中提到的这个做笔记的方法还有其他很多方法。比如我常使用的

"思维导图笔记法"。

在比不做讨论,推荐一本书给大家参考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活用

在解决了选书、购书、阅读和记录这四个步骤之后,剩下的一个步骤就是将书本中的知识灵活运用出来。

当然运用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那么在这个需求出现之前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准备呢?

(一):重读、重读、再重读

我们想要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运用到书中的知识的话,首先要做的就是记住这些信息,而记住这些信息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读、重读、再重读。

(二):写书评或向别人专递其观点

我们读书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摄取知识,而摄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输出。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在输出的同时,也促进了我们的思想内化,加深了对摄取知识的理解。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向别人专递一个观点的时候,虽然说刚开始的时候内容是支离破碎的,但是在阐述的过程当中,语言会不断的得到整理,思维也会逐渐清晰。

为了向对方传达自己想说的内容,我们会自觉的把原来杂乱无章的想法组织起来,然后才能通过说或写出来

(就拿我现在来说,我写这篇文章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思想内化,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也逐渐的变得清晰,印象也在随之加深。)


结语:以上就是我的经验以及对这本书的理解,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毕竟每个人的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总之希望你在今后的阅读生涯当中能够结合自己现有的经验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方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