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一个表哥的儿子在二姐那里玩,我们也在,吃午饭前,浩浩打了小哥哥,小哥哥委屈的躲起来不吃饭,如果是其他大人,可能会对这个受委屈的孩子数落一番,“你都这么大,还跟一个小娃娃计较什么,丑不丑哦,”在我看来,哥哥应该爱护弟弟,尽量不欺负弟弟,但弟弟也不可以凭借着年龄小而去打哥哥,我当时找到这个孩子,对他说,“弟弟打你是他不对,对不起啦,我也让他给你道个歉,”他听我看见了他的委屈,也不闹别扭了,接受了弟弟的道歉,之后还总是对浩浩照顾有加。而浩浩也懂得了哥哥爱护弟弟,弟弟也要爱护哥哥。
昨天在大姐家玩,不知怎么的,浩浩突然又和大表哥闹起来了,起因是大表哥惹浩浩生气了,结果浩浩把大表哥打哭了,我代他向表哥道歉,回家的路上我和他谈起刚才发生的事,他告诉我,“哥哥生气了”,情绪有些低落,我问他,“浩浩是不想让哥哥生气呀?”,他说,“对啊”,“那下次哥哥惹浩浩生气了,浩浩要说出来,而不是打哥哥,打哥哥,哥哥生气了,浩浩也很难受对不对呀?”
浩浩2岁半,正处于自我发育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现自己和世界之间的边界,逐渐明白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不同,从而形成自我概念。在婴幼儿的感觉里,世界是以他为中心的一个整体——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婴幼儿对世界充满掌控感,所以在世界偶尔不如心意时会愤怒却不会恐惧。而在终于发现了世界和自我的不同之后,在终于明白世界完全就不是随心所欲的之后,在终于知道他人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之后,这个刚刚形成的幼小的脆弱的“自我”在巨大的冰冷的真相面前陷入从未有过的无力和恐惧。如何度过这段时期,决定了他的世界观和持续一生的社交模式。
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孩子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在孩子碰到事,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没有问题,但是不恰当的维护,不仅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还会让孩子被人讨厌,投射到孩子的认知里,“我是不被喜欢的”,这时父母的保护反而是一种伤害。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去解决问题对孩子会更好。
前些日子在邮政那里取款,有个妈妈带着孩子在那里排队等待,孩子等得不耐烦,有些闹腾,这时邮政里一个工作人员向这个妈妈提建议可以带孩子去隔壁超市玩玩,孩子心情愉快,也不会吵着其他客人,这个妈妈立马就暴跳如雷,骂起那个工作人员。
其实这个妈妈完全可以给孩子选择,继续留在邮政大厅,那么需要保持安静,或者离开一小会,去超市逛逛,这个时候,孩子会保持开心的状态,那个妈妈这样闹,让孩子看到大人吵架的一面,心理伤害反而更大,她会感觉到不安全,妈妈的行为也会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
事后纷纷有人议论起来,“不注意公共环境文明就算了,人家好意提醒还骂起来,这人素质呀”,“还当着孩子的面这样骂起来,这起的啥榜样末”。
“不懂事”的孩子有时天真可爱,是孩子不谙世事的纯洁本性。而“没教养”的孩子则是刁蛮无理,令人生厌。小孩子的“不懂事”和“没教养”完全是两码事!
去年发生的一件事:
一个在火锅店奔跑打闹的熊孩子看上了一位小姐姐的手机,想偷拿去玩,被拒绝之后熊孩子很委屈很不开心,跑去跟妈妈告状。本应该借此好好教育她的妈妈只是一脸宠溺的说:“你好好跟姐姐说,让她借你玩一会儿。”再次索要遭到女孩拒绝后,熊孩子趁着大家不注意,将滚烫的汤锅向女孩浇下去,造成女孩脸部严重烫伤……而事情发生之前,熊孩子曾往女孩的锅底里面吐口水,其妈妈只甩下一句:“小孩子嘛不懂事,让一让就好了……”,后来有人打听这个女孩的状况,火锅店老板说半边脸严重烫伤,一张脸蛋算是毁了。而那家长更是好笑:不就是把火锅汤撒了你一头吗!小孩子而已你有必要吗美女?毁容去医院看看不就得了,能花几个钱?这样的一家子咋们还是有多远躲多远,太危险了。
对于熊孩子来说, 受害最大的,饱受恶果的恰恰是他本身和他的家人。有一句,你舍不得管教你的孩子,那就等着让别人来狠狠地管教他。
小时候我们那里经常有些青年打架闹事,有一次我们村里的几个十几岁的小青年打架打到别的村里,其中一个被人用聪蛋(一种2头尖尖的农具)杀死,死相很惨,虽然有法医来解剖鉴定,但这个年轻人自己有错在先,而且,命没了,花再多钱也活不过来了。
孩子可以不懂事,但不能没有教养。年龄小,不是他们犯错的借口,孩子不懂事犯错之后,大人引导他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错误,引导孩子良好的社交模式。而没教养的孩子,则会等着家长去给他们”擦屁股“以及自己承受恶果。有教养的孩子是从一点一滴教育起来的,宠溺和娇惯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